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荣 《学习导报》2016,(5):52-53
农历猴年到了。一提起"猴",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想到《西游记》。如今IP大行其道,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观众却将之改编成爱情故事,比如孙悟空和妖怪谈恋爱等等。对此,昔日"孙大圣"六小龄童表示,如此胡编乱造对不起祖宗,票房越高危害越大。原著改编无可厚非,但根本上仍须心怀敬畏尊重,不能任性胡来。而眼观当下,顶着所谓"再创作"帽子解构、颠覆经典的现象并不鲜见。要么在原著上乱涂乱抹,改些台词、换点"鲜肉";要么新瓶装旧酒,插科打诨,油腔滑调,甭管有没有都生拉硬拽来点感情戏;要么生  相似文献   
2.
张渤宁 《政府法制》2011,(24):19-19
明人吴承恩的《西游记》被后世尊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想象丰赡,文辞优美,可谓是一部光芒万丈的千古奇书。但该书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有一句这样的对话,那是被斩首的泾河龙王,他手提一颗首级,高喊:“唐太宗!还我命来……”  相似文献   
3.
少年看西游,读的是情节;成年看西游,读的是人物。吴承恩的《西游记》最出彩的就是对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描摹。四人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其实也隐喻着不同的文化性格、社会角色。唐僧,他是团队中地位最高的,三个徒弟整日保护他、拯救他于妖怪的魔掌之下。可其实,唐僧只是一位“表面上的灵魂人物”,他虽善良、虔诚、执着,却生性柔弱,呆板不变通,还经常善恶不明,容易受到蛊惑。武艺不强,只会念经,全靠徒弟们打天下,当然这也说明他善于选人、用人,不算偏心,德行过硬,算是个好领导。  相似文献   
4.
伍振 《传承》2009,(5):46-47
两本书,《本草纲目》《西游记》;几个人,李时珍、吴承恩、胡风、汪潮涌……他们都是蕲州的骄傲,而绵延千年的医药之术则更是蕲州的一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09,(2):43-43
唐僧取经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孤身一人到天竺(印度)取经,经17年时间,行经5万余里,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取回657部梵文佛经。后来,其门徒根据他的口述,先后写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其西行见闻和神异经历。在当时交通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唐僧孑然  相似文献   
6.
六小龄童 《传承》2008,(13):34-35
自由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概念出现以后,作为代表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这使得资源拥有者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之上。自由、平等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人的个性被突出,人的尊严被肯定。  相似文献   
7.
闫红 《小康》2011,(3):109
在那么长的岁月里,我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漠然,与《西游记》擦肩而过,直到看了陈思呈这部《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我生出了一种抱愧的心情:原来,《西游记》是这样的,原来,我几乎都不曾了解过它。陈思呈写唐僧"精明得内伤",写猪八戒"中用不中看的爱情",写沙僧是个混单位的,但我最爱看的,还是她这本书的真正主题:妖怪很痴情,神仙太寂寞。陈思呈也在《西游记》千篇一律的妖怪身上,看出了原本属于人类的贪嗔痴怨。  相似文献   
8.
刘慧 《政府法制》2014,(12):18-19
《西游记》中的描述并非完全虚构—— 一位美丽痴情的女王、一条喝了其中的水就能生孩子的子母河,《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曾经留给人无数的幻想。“女儿国”究竟是吴承恩全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虚构出来的理想乐园,还是历史上果真有过这样一个“女儿国”呢?  相似文献   
9.
一一个中国孩子到埃及旅游,在卢克索神庙的石刻上写下"某某某到此一游"。此事引起轩然大波,觉得太丢中国人的脸了,太没素质了。指责,当然义正词严,但值得思考的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若说"太没素质",又是怎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陈孔国 《法制博览》2011,(15):27-27
提起西汉人东方朔,最为后世乐道的是其滑稽行状。司马迁在《史记》里给予他“滑稽之雄”的封号,明人吴承恩甚至把“东方朔偷桃”的逸闻写入《西游记》,使其化身为东华帝君的门下仙童。实际上,在东方朔另类诙谐的性格之下,隐藏着难得的智慧与眼界;而嬉言笑语掩不住的,又是怎样一种志趣抱负无以伸展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