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扇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一把团扇证实扇子已存在3000年。扇子的形状,分团扇、折扇两大类。团扇娇美如明月,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圆形、腰形、鸡心形、玉佩形等,其中以圆形扇最为流行。关于折扇,据说是宋太宗时期从日本或朝鲜传入中国,至明代开始兴盛。折扇有"三友"——扇面、扇骨和扇套。清代和民国年间是折扇的黄金时期。吴门画派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绘制在折扇上,使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大量扇面风靡一时,大有取代团扇之势。传说一柄空白成扇,唐寅在反面画一枝桃花,张灵在桃花下添半身美女,祝允明在正面写下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诗,时值20两银子,大大提高了扇子的身价。好马配好鞍,好扇面还要好扇骨相伴。扇子大骨两侧的雕刻是扇骨的"脸面",因此,装  相似文献   
2.
欧阳 《传承》2009,(21):53-55
扇子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纳凉之物,而且是精美的艺术品,为历代名人所钟爱。他们在用扇之外,或将扇子作为文学描写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胡春润 《求索》2010,(7):196-197,195
钟嵘所撰《诗品》,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古典诗评名著。在这部著作中,钟嵘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审美要求,并按此标准将从汉到齐梁时代写作五言诗的一百二十位作家进行了品评。其位列上品的人数最少,只有十二家,班婕妤就位居其中。其实,班婕妤就五言诗作而言,只有一首诗作传世。而钟嵘不以作品多少论成败,仅凭一首诗就将其列为上品,并且对她大加赞扬,《诗品》一书,提及班婕妤的地方就有四处之多,且处处充满赞美之情。钟嵘为何对班婕妤之诗情有独钟?综观《诗品》全书,笔者认为这和他的诗评标准密切相关。本文即从班婕妤的《团扇》诗来试图浅析钟嵘的诗评标准——怨、真、美、味。  相似文献   
4.
马未都 《新湘评论》2014,(18):24-24
在尚没有空调及电风扇的年代,手摇扇曾是人们在酷暑伏天里最好的纳凉祛暑热的方法。 扇子,古人戏称为“摇风”,及“凉友”。旧时有首“扇扇有凉风,夜夜拍蚊虫,人若向我借,要过六月冬”的民谣流传最广,也是我年少时的民谣,其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对扇子的喜爱。扇子品种众多,因富贫人家生活条件各异,使用的扇子也不尽相同。那生活较富裕些的人家多用宫扇、绢帛扇、羽毛扇、折扇,较贫苦的百姓家多用极便宜的大芭蕉扇及竹扇。一般的习俗是:文人墨客名伶雅士们爱使用折扇,除为欣赏由名人题诗及绘画的扇面外,其使用的扇骨亦最有讲究,分为象牙、檀香、牛角、竹骨等各品种,那扇骨上还都讲究雕刻上吉祥图案吉祥祝语以及自己的姓名字号。那大家闺秀们多爱手持一把带有绢画的宫扇或小巧的香味折扇,宫扇也称团扇,因其为圆形,有全家团团圆圆的喻义。团扇摇起来较省力气,也较有“档次”,团扇最盛行于晚清,慈禧太后最爱用这种团扇,我曾见过有一张团扇挂在慈禧脖子上的照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