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米华 《求索》2007,(9):128-130
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存在着国民性改造主张与民族革命要求的外在矛盾,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早年毛泽东在接受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后,经历从思辨到实践层面的艰难探索,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初步形成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下社会矛盾重重、国人道德底线一再下滑的现状,人心改造工程是未竟之业。本文考察三位民国时期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墨耶对话,他们主张墨耶之爱能够为当时社会提供改造人心的精神动力,并以此实现民族复兴之大业。今天重新研究这些身为基督徒的知识分子对墨耶的比较研究,对当下改造人心,改善社会不良风气有着积极意义:墨耶之爱的价值内涵不仅对普通人具有道德示范作用,更要求领袖人才先改造自我,以身作则。  相似文献   
3.
银幕上的《一九四二》还原了1942~1943年中原地区发生过的特大饥荒,再现那个时代老百姓的苦难与辛酸。然而,当银幕上一次次出现形如枯槁的灾民为了活命卖儿卖女的场面时,离我不远的的观众席上却传来了阵阵笑声。  相似文献   
4.
1901年到1919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围绕这一主线,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和封建礼教的批判,这一批判又涉及到对孔子的评价;其次,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麦孟华等对奴隶性的批判,最早提出了树立国民意识,而要树立一种新的国民意识,又涉及到科学、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文化革新方针的争论;最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全面的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的失败,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国民素质对政治改良的制约作用,梁启超系统地提出改造国民性思想,他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素质,努力探索"新民"的途径和方法。其改造国民性思想在20世纪初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对当今我国提高国民素质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波 《同舟共进》2008,(7):24-24
台湾作家柏杨于4月29日病逝,我没有为此而写一个字;随后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自发生到现在,我也几乎没有写一个字。但今天,我忍不住要写下近段一些零星的感受。因为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柏杨先生走得不是那么匆忙,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了汶川大地震,  相似文献   
7.
国民性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严复、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许多思想文化先驱都对这一课题进行过悉心探索,掀起了一股国民性改造的热湖。认真研究他们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于今天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和谐发展。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印度社会所表现出复杂性常常让人迷惑不解,这既与印度的历史传统有关,也深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与《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重要文章中有重要论述。本文认为,英国在印度双重使命不可能彻底完成是造成印度社会复杂性的重要原因。此外,通过对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性等方面分析了殖民历程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以揭示印度社会复杂性的殖民根源。  相似文献   
9.
包淑芝 《世纪桥》2011,(1):19-20
中俄两国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的两种内涵和形态各异的文化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两国在文化的自我意识和演进方式、世俗程度、结构及表现形式、变革的性质和方式、家和国的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在权力崇拜和权威政治等方面的类似。分析中俄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相似之处,可以从中寻求共同的发展与多方面的契机,从而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汤琛 《前沿》2010,(16):151-153,175
在美国新大陆的游历中,梁启超得以在西方背景下全面审视华人,华人及其背后的国民性被放到一个异质的西方文化形态中加以凸现,呈现出惯常语境下被隐藏的国民性特质,成为梁启超反思国族根性、思考国族未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