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4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90篇
各国政治   208篇
工人农民   124篇
世界政治   238篇
外交国际关系   715篇
法律   1263篇
中国共产党   5400篇
中国政治   7830篇
政治理论   1434篇
综合类   218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627篇
  2014年   1761篇
  2013年   1546篇
  2012年   1716篇
  2011年   1770篇
  2010年   2056篇
  2009年   1893篇
  2008年   1724篇
  2007年   1234篇
  2006年   1178篇
  2005年   696篇
  2004年   640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后危机时代,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出现深度调整,"链主"通过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进行立体式施压,导致中国制造业在现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面临嵌入遭低端锁定、重构还为时过早、攀升被围追堵截的三重发展困境。面对"链主"的创新围堵,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首站的东盟共建区域价值链成为务实选择。中国与东盟共建区域价值链既有能动性、区域性、依赖性、互补性等基础,同时也面临外部因素、竞争性、动力问题等挑战,中国、东盟应取长补短,从认知、原则、路径三个方面完善区域价值链的顶层设计,按照硬件、软件、驱动"三位一体"的路径,循序渐进地打造区域价值链合作范本,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1958-1978年,社队企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其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资金筹集从无偿平调到劳动积累,机械设备从因陋就简到修废利旧,原材料获取从就地取材到购买城市边角废料或依靠城市工业以来料加工,生产技术从靠农村土法到聘请城市技术人员并培训自己的技术力量,劳动力从行政抽调到多样化社会招聘等。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社队企业具有企业自主权,我国计划经济的"漏洞"衍生了市场空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交流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天津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为“十四五”时期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追凶22年     
埋头足足狂奔了几百米之后,郭潮(化名)还在不停地向两边张望,尽管他知道,深夜不会有人在这样的城乡接合部游荡,但他始终说服不了自己放松警陽。手里的一只女士小提包已经被郭潮捏得有些变形,他这才想起来,包里到底有什么东西他还没看过……  相似文献   
6.
张琦 《湖湘论坛》2020,33(3):110-118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逐步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传统PPP模式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困境、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但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对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要求。作为传统PPP模式在中国的创新性实践,开发性PPP在区域的主体功能设计、公共治理以及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和策略选择,能更好契合“以人为本”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7.
当前,部分青年乡城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选择“一家两户”的入户模式,即夫妻一方带着子女入户城镇,另一方户口保留在农村老家。本文基于D市的调查资料,对“一家两户”入户模式的形成机制、逻辑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发现城市社会福利、家庭生命历程中如子女入学和成长是部分家庭成员入户城市的诱因,而农村土地利益、职业周期风险、故土情感则使部分家庭成员保留农村户口,是宏观-微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家两户”选择遵循着安全第一的社会理性和家庭利益优化的经济理性的双重逻辑。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关系在近年来发生了转型,从城市中心主义转向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开始拥有部分比较优势,移民的自主选择增多。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9,(3):87-94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的定位逐渐清晰,"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三法域、四核心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标志性特征。然而,大湾区内部仍然存在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治理参与主体协同性不强、创新要素未能自由流动和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形成等问题。如何避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建立更加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是大湾区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梳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从制度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创新以及网络协同创新等方面厘清大湾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可以形成跨境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忠彪 《湖湘论坛》2020,33(4):81-87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和社区教育以点带面深入开展,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考察区域党建、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现状,可以找到其融合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和理论逻辑性。区域党建和社区教育有机融合,强化统筹管理体制,创新协同推进模式,建立科学考评办法,是新时代区域党建、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9,(3):95-102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和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的制度差异性和不同关税区的空间异质性,使其广域的治理体系建构面临挑战。从"区域主义空间"理论和多层级治理理论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不只是产业聚集、技术外溢和区域创新所自然演化的经济地理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主导的、在一个新的特定区域空间尺度上展开集体行动的多层级治理框架。地域性治理和功能性治理是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两种治理类型,其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达成制度性集体行动。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区域治理中制度性集体行动的达成主要依赖两种类型的区域制度,即工具性制度和"身份提供"制度。因而,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实现区域治理类型和区域制度类型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