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刑事审判简易程序的法律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对人民法院在一审程序中按照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所进行的法律监督。刑事审判简易程序是相对刑事审判普通程序而言,指人民法院在审理简易轻微刑事案件时,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不完全按照法律规定的一审程序,减少其中不必要的诉讼环节,缩短诉讼时间,减化诉讼手续,以提高诉讼效率,保障案件及时得以审理的一种刑事诉讼程序。刑事审判简易程序的法律监督,包括对在审理简单轻微刑事案件时作出的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的监督,也包括对审判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权是警察行政执法的核心权力之一,与工商、税务、卫生、城建等其他行政处罚权相比,它体现出了特殊强制性、严厉制裁性、权威保障性等特点.正是由于治安管理处罚权具有强势作为的主动性,拥有不受司法监督的自由裁量性,在实践中很容易被异化为准刑事权,是警察行政权失范乱象的重灾区.通过加强“刑”“行”立法衔接、重置处罚种类、设立执行时效、完善程序控权来丰富和完善法律体系,引入准司法程序限制自由裁量权滥用,改进听证制度和健全救济制度等都是实现依法规制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酌定减轻处罚权的适用经历了1979年《刑法》中的滥用和1997年《刑法》中的萎缩两个极端,立法上的不成熟是这两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应对其加以修订,以发挥其柔化罪刑法定原则、激活法官自由裁量权、实现刑罚个别化等积极价值。从实体上看,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不应成为适用这一制度的前提条件,对案件的特殊情况应作广义理解;从程序上看,现行核准条件过于严苛,宜改为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经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核准。  相似文献   
4.
国有财产监管行政主体较为丰富,在税收类国有财产保护中,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常依赖于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支持与协助。检察机关在办理税收类国有财产领域案件时,要厘清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在督促税务机关追回国有财产的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公益诉讼“协同之诉”作用,协助税务机关与有关行政机关形成税收征收管理闭环,防范化解国有财产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5.
对酌定减轻处罚案件设置一定的核准程序,是慎重行使酌定减轻处罚权的必要要求。但是,1997年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设置的核准程序过于严格,导致酌定减轻处罚规定几乎成了闲置条款,这是立法者始料未及的。目前,《刑法修正案(八)》也未对该内容进行修改,笔者认为,应当适度松弛酌定减轻处罚的核准程序,以恢复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的应有活力。  相似文献   
6.
要想改变环保部门的弱势地位,只能赋予其应有的独立自主的处罚权和执法权。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10,(16):60-60
横穿马路,罚款20元,不交罚款“罚站”4小时……时下,一股处罚之风盛行湖南株洲市街头,行使处罚权的不是交警,也不是城管队员,而是身穿“黄马甲”的市容环卫监督员。  相似文献   
8.
何英  李姿树 《前沿》2013,(2):69-70
我国体育行业协会处罚权存在性质不明确,处罚程序不公开、不透明,针对体育行业协会处罚的救济措施缺失等问题.为了控制体育行业协会的处罚权,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应明确体育行业协会处罚的性质为行政处罚并从处罚程序和救济措施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综合执法”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早在《行政处罚法》制定之前就已经在一些省市存在的行政执法方式,例如从城建、交通、卫生、公安、税务、工商部门分离出来的“综合执法队”、“市容监察组织”等,争夺处罚权和管理、处罚相分离的问题在当时已经引起了一定范围关注,政府部门也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并且这也是《行政处罚法》立法所肩负的使命之一。那么,《行政处罚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第24条“一事不再罚”的原则性规定外,《行政处罚法》第16条还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刑事处罚权的正当化运用。刑事处罚权在量刑阶段的运用目的错位致使刑事被害人的部分应得救济利益被无偿地用来支付社会防卫的成本。从刑法的公平正义价值看,除非国家给予被害人该部分付出的相应补偿,否则在该阶段刑事处罚权的正当定位就应该是以惩罚犯罪为中心,而不是以预防犯罪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