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莺 《当代广西》2005,(22):43-43
“文能载道集萃惊人可怜青年心头血,死而无憾功垂社会留待壮志在人间”,这副1949年上海《文萃》三烈士追悼会上大公报馆的挽联高度概括了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文萃》三烈士的精神。三烈士中最年轻的陈子涛烈士,年仅28岁,是广西玉林人。 1920年12月28日,陈子涛出生于广西玉林城南门新地村的一个教师家庭。1937年春,共产党员陈业坤、黄冀贤及一些进步教师到玉林初中任教,当时陈子涛就读该校。在他们的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周元彭青林杜颖)3月7日上午,海南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并举行开放团组活动。来自62家中外媒体的102位记者,带着各自关切的问题涌入海南厅。据了解,这62家媒体中既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境内媒体,又有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卫视等港澳台媒体,以及英国路透社、日本朝日新闻、美国道琼斯金融通讯社等境外媒  相似文献   
3.
韩戍 《南风窗》2012,(17):100-100
在现代中国的报刊史上,天津的《大公报》和上海的《申报》是一北一南的双峰。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两份大报,因地域、主事者理念、撰稿人阶层和阅读对象的不同,它们呈现出的舆论特征,以及对现代中国的舆论走向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大公报》地处北方,以平津的专家学者为依托,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精英面相,带有京派的大气、深沉和厚重。《申报》地处上海,以一般绅士和市民阶层为读者,受西方文化熏染,在言说方式和气度方面体现出婉约、精致的海派风范。其中,《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申报》的"自由谈"版块是最能体现两家报纸风格特征的代表性版面。将两份版面抽离出来,放到现代中国舆论空间的语境之下,分析他们的作者群、言说内容和话语风格,可以看到,他们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两种不同的舆论面相。  相似文献   
4.
李海流 《党史文苑》2012,(15):41-43
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的名字在中国新闻界可谓如雷贯耳。然而,在台儿庄大战期间,他亲赴战场采访的往事却鲜为人知。台儿庄战役打响后,中外记者数十人陆续到前线采访。中国记者有《大公报》范长江、《新华日报》陆诒、《星光日报》赵家欣、中央社特派员曹聚仁夫妇等20多  相似文献   
5.
金延铭 《春秋》2009,(2):14-16
1935年,烟台发生了警察枪杀女学生的“徐明娥事件”,由此引发了烟台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学生运动。这一事件在烟台的史籍文献上记载不多,一些当年组织和参与这场学生运动的老同志留下的回忆文字也不多。这一事件发生时,正好被路过烟台的《大公报》青年记者范长江碰上,他经过实地考察和详细采访,在《大公报》发表了《烟台警察枪杀女生案》的通讯报道。这是一篇我们今天了解“徐明娥事件”的重要历史资料。这一事件引发的学生运动,推动了胶东地区抗日斗争革命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中国宁夏(中卫)枸杞·硒砂瓜节在中卫市隆重开幕。来自香港大公报社、新华社、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导报》、《南方都市报》、《宁夏日报》等全国30多家媒体记者走进中卫市茨园和硒砂瓜基地开展采风活动。  相似文献   
7.
3月10日上午,我省代表团分组审议大会报告,其中第一组向中外记者开放。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香港大公报、彭博新闻社、道琼斯新闻社、读卖新闻、日本共同社等50多家境内外媒体的60多名记  相似文献   
8.
康鹏 《党史纵横》2012,(12):9-14
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九四二》今年6月17日在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发布预告片。据介绍,《一九四二》的拍摄计划于1993年提出,经历三起三落十八载后才得以顺利开拍,将于今年12月在国内上映。《一九四二》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该片描述了1942年中国抗战时发生在河南等地的一场大饥荒,以此回望历史,探讨中华民族在深重灾难中表现出的丰富人性。电影《一九四二》,使得许多人第一次听说发生在70年前的河南大饥荒,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引用了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有关河南大饥荒的许多报道,正是这个正直的美国记者,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了数以万计的河南灾民。通过白修德的报道,人们得以了解到那段被遮蔽多年的惨绝人寰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刘鹗业 《民主》2014,(9):42-45
<正>与邹韬奋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徐伯昕,江苏武进人,生于1905年;邹韬奋,江西余姚人,生于1898年。两人均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奋身于新文化运动。徐伯昕20多岁即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机关刊物《生活》工作。1926年,《生活》由邹韬奋接办。邹韬奋负责编辑,徐伯昕与他合作,负责发行工作。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大举进兵东北,  相似文献   
10.
正中共中央历来重视报纸的批评与监督作用,报纸作为纠正错误、指引群众参加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阵地,在舆论批评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新闻工作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报纸批评工作有前进,也有曲折,呈现出跌宕起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