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边的同学A悄悄告诉我:他要出国读博了。我有点疑惑:咱不是在学校读着的吗?难道要放弃现在读的博士去国外读吗?他一脸的鄙夷:现在进高校做大学老师,基本上都以海外留学回来的博士为基本条件,即便是在国内攻读出博士学位,就业机会上肯定比不过海外留学归国的博士。他看到我还在迷惘,补充了一句:有条件出国读的话一定要出国读。  相似文献   
2.
王萍 《中国人大》2013,(5):25-25
"我不是修汽车的,我是修制造汽车发动机的设备。"3月5日,记者初见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科经理徐小平,他笑着解释",三年前我从维修工升为维修科经理,但其实设备维修的工作我从未离开过。"作为新当选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徐小平身上凝聚着万千中国工人对于国计民生的期待与希望。身材颀长的徐小平文质彬彬,说话温文尔雅,感觉更像个大学老师。但实际上,他是一名地地道道干  相似文献   
3.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2):F0003-F0003
<正>马哲军(1954-),湖北大冶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当过矿工、知青、大学老师,也曾担任多个领导职务,先后任湖北省黄石市委秘书长,荆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湖北省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等。现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省委决策支持顾问、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4.
乐欣 《中国律师》2014,(10):31-34
大学老师、兼职律师到专职律师,再到律所主任、律师协会会长,王晓华一路走来充满着故事…… 埋在心底的律师梦 王晓华法律人生的选择,归结于少年时偶然的一次感情触动。那是他看了电影《风暴》后,片中大律师施洋仗义执言、挥斥方遒,那极具感染力的演说深深打动了王晓华的心。自此,成为像施洋那样的律师的梦想,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5.
刘迅  辜丽 《党的建设》2020,(2):64-64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湖北籍游客刘先生一家滞留张掖,虽然平稳度过了14天的隔离期,但是“回家”暂时还是一个未知数。“家很遥远,爱在身边。我们虽然身在异乡,暂时不能回去,但我们全家在张掖为武汉加油!”刘先生在接受记者连线时说。湖北籍游客刘先生是一位来自武汉的大学老师。“我以前来过甘肃,丝绸之路的风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觉得有必要带着家人再来一次,尤其是让12岁的女儿领略祖国西部的风光,这样她对有关玉门关、阳关的诗词理解就不会空洞。”  相似文献   
6.
2015年1月27日,随着股价大涨,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成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该集团的大股东、48岁的李河君成为中国的新首富。他认为,是不是首富不重要,"挣钱是为了实现梦想"。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老师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在担任校系领导职务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同时,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弟子满天下,享誉国内外。本文拟从季先生的教书育人和科研实践角度追忆季先生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8.
最重的行囊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麦子,是位大学老师,她常常这样打趣:每次量体重,轻了就对自己说:瘦了;重了就对自己说:胸部大了。耳濡目染了她的智慧,她教的学生也个个出落得颇具慧根。她常常教导说,也许成功要有条件,幸福则无条件。她的一个学生的QQ签名本是"事在人为";考前一周,改为"一切随缘";考试结束后,成了"重在参与"。  相似文献   
9.
星云 《党政论坛》2014,(20):64-64
名嘴崔永元从央视辞职后,任教于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为了上好第一堂课,他提前三个多月就开始备课,泡图书馆,查阅资料,制作教案,可谓精益求精。开课前一天,他想在网上再淘点资料以完善教案,没想到,输入关键词后,他当时就崩溃了,因为他发现网上各种观点比他想要告诉给学生的还要全面。重新备课已来不及,崔永元只得硬着头皮走进课堂。大概讲了十来分钟,就有学生站起来提问,那是个在学术界都没有定论的问题。怎么办?是装腔作势地谈出一二三点,  相似文献   
10.
徐飞 《北京观察》2012,(7):48-51
正问及最看重的是哪个角色?刘桓坦言还是老师的这个本职岗位,"学而优则仕,我这叫学而优则进,学不优的话进不去。"上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故事。刘桓说作者王朔把那个时候的北京描绘得活灵活现。自己当初的生活像电影里展现的那么无聊、寂寞、空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