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一肉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44):87-87
对一个微末小节的"耿耿于怀",有时足可影响人生甚至人类历史进程,牛顿因为一个苹果而顿悟,弗莱明如果不对青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忽然消失而"耿耿于怀",又哪里会有青霉素的发明呢?李白再狂也没有想过吃鲸鱼。尽管前人的诗文,给人的印象似乎他是骑鲸的常客。但事实上,权威的工具书也常常出错。如1997年3月版《辞源》"骑鲸客"词条...  相似文献   
2.
杨俊光 《学理论》2009,(30):217-218
原型为西方文化中的术语,对其概念所做出的界定有多种,主要集中在以柏拉图等为代表的哲学领域、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领域和以弗莱为代表的文学批评领域。原型批评是在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这些学科的最新成果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原型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和梳理,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西方原型理论,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3.
喻琴 《理论月刊》2008,(3):62-64
诺思罗普·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的倡导者;沃尔夫冈·伊瑟尔,接受美学的重要代表.他们不满文学批评成为文学之外附庸品的现状,企图从人类的本性与起源来追问文学的本质属性,以此建构独立的文学批评体系.二人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在提问方式、研究视角、理论追求上存有较大差异.若将他们对文学文本和读者的看法加以综合,那将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多元化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的确立是以20世纪初弗莱科斯纳报告发表为开端的,在"弗莱科斯纳时代"之后又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进入21世纪近十年来,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取得许多新进展,提出了"结果导向"型培养模式。研究这些新趋势对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旷怀 《友声》2012,(2):16-17
<正>应巴西中国友好协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中国友好协会、巴巴多斯中国友好协会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友好协会会长成思危率领中拉友协代表团于3月1日至13日对上述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巴西与中国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两国间既有共性也有互补,合作前景广阔。代表团在巴西第一  相似文献   
6.
灵山 《理论视野》2010,(11):55-56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由美国大使馆文化处、福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国际教育学院联合负责选拔的汉弗莱国际项目。在这一年期间,游访了诸多美国城市,调研了从联邦、州、县政府部门到各类社团、基金会的许多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参观了许多国际著名大公司、大企业的总部,更是数次光顾过马路旁边的Farmer Market(新鲜蔬菜直销市场)。  相似文献   
7.
张文曦 《求索》2011,(10):216-218
文学传统的功用一直是文学批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尽管很多学者认为打破文学传统模式的桎梏是文学未来发展的唯一途径,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愿意为之一辩。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认为文学传统是一切文学发展的根基,是诗人创作灵感的唯一源泉。对文学传统功用的肯定,不仅决定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持续性,也会左右其社会文化心理氛围——文化心态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诺斯罗普·弗莱对加拿大文学的批评,进而阐释弗莱对文学传统和文化心态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加拿大文学现存问题的担忧。  相似文献   
8.
马静  郑勇 《长白学刊》2013,(4):155-156
形式主义美学,也被称作"现代形式主义美学(Formalistic Aesthetics)",是一个新的艺术心理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前后产生于英国,30年代前后是全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弗莱及克莱夫.贝尔。现代形式主义美学与以克罗齐、科林伍德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以卡西尔、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美学"被统称为"西方三大美学"。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不断认识自身的过程中,许多思想家选择到神话、宗教这些原初文化形式中去寻找联系起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类共性,他们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共同规律的不断探寻促成了神话原型思想的形成和丰富.作为后来者,弗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融会贯通了这一思想并把它应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中去,他认为,文学语言内向的含混性、文学想象的假设性、文学形象的普遍性以及文学与道德的若即若离的关系等等众多因素,都导致对一个文本的审美批评或解读的多重可能性."多重的或如但丁所说的‘有多重解释的'意义这原则不再是一种理论,更不是被破除了的迷信,而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若干不同的现代批评流派是在同时发展着,这就确证了这样一个事实."(1)于是,真正能够导致学识进展的、明智的态度是承认文学的多义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把若干数量有限的有效的批评方法和角度纳入一种科学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此体系就是他的相位理论),然后在综合比较的前提下,从中选择最适合文学本质的那一种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以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为代表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美学思想与中国艺术关联的分析,探讨英国现代主义运动生成中的中国元素,认为弗莱和贝尔以形式审美作为进入中国艺术的门径,同时从自身艺术变革的需要出发再度阐释了中国艺术,使之成为西方现代主义形式美学观念形成的重要资源。弗莱和贝尔首先从重主观表现的美学思想出发,推崇中国艺术的散点透视与平面构图,进而还借鉴了韵律、留白的观念与技巧,使中国美学词汇成为现代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弗莱和贝尔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并未真正从中国语境出发,而与英国现代主义的发展相连,这就使得他们表面上非政治性的审美主义背后,又体现出隐含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