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再议琉球     
"历史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2013年5月8日《人民日报》2013年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署名文章《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详尽阐述了日本利用殖民侵略窃占钓鱼岛的史实,并特别在文章最后强调:"《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没有能力重提琉球,台湾以及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琉球就被日本夺走了。但是,1941年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废除《马关条约》。随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做出了战后处置日本的规定,日本天皇接受了这些  相似文献   
2.
正1948年11月6日,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打响。徐州为南京的门户,11月18日,解放军逼近徐州东数十公里的碾庄,南京告危。11月24日,蒋介石与蒋经国商谈时局,已深感党政军干部自私、无能、散漫、腐败,不可救药,如欲复兴民族,重整旗鼓,必须舍弃现有基础,"缩小范围",另外选择一个"单纯环境",进行根本改造,另起炉灶。南京不保后,作为退守之地,国民党只有西南、华南、台湾可供选择。而蒋所言的"单纯环境",指的就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3.
张其昀作为我国现代儒学复兴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一生经历曲折,身份不断在"学"与"仕"之间更迭,其人格也在"学"与"仕"双重角色的张力中,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却能矢志不渝,始终保存着坚守道统、复兴中华文化的"民族心"。早期带有保守色彩的庭训,以及对传统学术文化授受不绝的师承,是其毕生致力于"文化复兴"的心理基础。而撰述、办刊、推广国学教育、增进多元学术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弘道"实践,不仅深深地契合了其个人文化信仰,也推进了现代新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其昀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探析了张其昀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演进的时代大背景下,是如何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思想的交锋中,走向了非主流史派的新人文主义史学。当时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涌入,为张其昀吸纳西学,从而建构出中西合璧的个人学术体系,提供了可能性。而新人文主义学说与儒学精神的契合,则是张其昀最终接纳这一西学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