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09篇
中国共产党   201篇
中国政治   287篇
政治理论   115篇
综合类   1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家乡有个习俗,在饺子里包上硬币,称作"钱饺子",初一谁吃到,就意味着会有一年的福气。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便是这顿仪式感满满的饺子。年三十下午,大人们在厨房忙活,我也坐不住,隔一会儿就跑过去一趟,问"钱饺子"包好了没?初一一大早,也不用大人喊,半睡半醒间听到勺子碰锅沿,立马就从床上爬起来,坐在桌旁拿着筷子眼巴巴地等着。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诉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提升对获得感的价值追问,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文章基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存在的获得感与"获得"之间有落差的现实困境,提出高校应从思想咨商、交互式教学过程、深度对话融合、日常生活领域等方面入手,把握好生发点、活跃点、兴趣点、潜在点等四大着力点,形成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群仲平 《群众》2020,(1):1-1
时光流转,岁月荏苒。我们挥别2019年、跨入2020年,满怀激情踏上新的奋斗征程。回首过去一年,礼赞伟大祖国的美妙旋律犹在耳畔,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振奋人心,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可见可感。全省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不平坦的道路,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今日江苏,“经济强”的成就十分显著,“百姓富”的成果真实可感,“环境美”的成色更足更亮,“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成效日益彰显,“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展现出越来越清晰的现实模样。  相似文献   
4.
5.
【"你介意买优衣库的衣服吗?"】大约在2004年,一位20来岁、打扮入时的日本青年在街上接受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对优衣库的衣服怎么看时,回答说,"如果是内裤、袜子这类东西的话,也不介意穿穿优衣库的"。换句话说,穿在外面的衣服是不考虑的。在那时,优衣库给人的印象大概是"便宜""土""毫无时尚感"和"随便穿穿还行"。  相似文献   
6.
《湘潮》2007,(4)
影视写作教学存在高耗低效问题,迫切要求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从分析影视写作教学成效低的原因入手,提出三点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长裤韵味     
韩盛 《工会博览》2006,(18):54-54
天气渐渐凉爽,长裤成为女性上班族着装的首选。让长裤在增加职业感的同时不失风情,刻板的上衣当然要被淘汰出局的,选择一些时下流行的泡泡袖上衣,或是上衣加些蕾丝花边衫都是未尝  相似文献   
8.
纳斯塔霞是《白痴》中最令人灵魂震撼的人物,她以美而受难形象出现,她怒毁万金,鞭挞伪善,显示出强烈的斗争精神。同时她具有深重的宗教罪孽感,以灵魂不可解脱的磨难来寻求拯救,在自惩、自虐与反抗中不停地逃离,最后怀着赎罪的渴望被杀死。她的悲剧命运强化了作品的宗教主题,也显示出作者对宗教的怀疑与希冀。  相似文献   
9.
德性"自盈"是中国文化对个体自我体认的最基本的评语.而一切人生理想的诉求都集中于自我德行的外溢,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对人性自我意识的过分乐观.因此,这种基于德感意识的人性体认,缺乏追寻彼岸超越精神的动力,也带来了个体精神生活的乐感取向,从而导致了道德泛化和去道德化等诸多道德教育困境;而对人性体认建立在罪感基础上的西方文化,却孕育了具有超越之爱感的道德教育.所以,中国道德教育必须从狭隘的本土化思维框架中走出来,通过再思中西不同的人性体认,促进爱感的生成,承担培养爱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金萌 《时事报告》2007,(5):30-31
“晒工资”,有人晒出骄矜,有人晒出了悲凉;有人晒出了自得,有人晒出了忧患……其实质是“晒”出了人们对分配领域不公平问题的关注,“晒”出了人们对解决民生问题的企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