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0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怒族民居     
王力 《今日民族》2005,(9):45-45
怒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唐朝就已有对怒族的记载。怒族主要分布于怒江大峡谷及澜沧江边,是这两岸最古老的民族。怒族的民居由于受地区自然环境不同,支系生活习惯的差异,宗教信仰不同的影响,也就形式各异。史书中曾有对怒族的房屋有所记载:“覆竹为屋,编竹为垣。”但怒族民居并非只此一种,其形式大致有:干栏式竹楼、木楞房、土墙房几种。干栏式竹楼,怒族人俗称为“千脚落地房”,其形式类似于重庆“吊脚楼”,它是根据怒江大峡谷山高坡陡的特点,依山就势建造的。居住在怒江峡谷的怒族因为山高坡陡,基本上无法建造平房,所以在修建房屋时…  相似文献   
2.
3.
4.
“达比亚”听来十分洋气,但它却出在最土最偏远的滇西怒江大峡谷。在这个大峡谷中,生息着仅有二万多人的一个“小民族”──怒族怒族虽小,音乐的底蕴却十分丰厚,世代操持着自己的家什──达比亚。达比亚是一种类似琵琶的乐器,旧时,怒族人闲来便要弄弄它,让淙淙琴声与山泉林涛一起混响出生活的滋味。怒族青年谈恋爱,男的奏响达比亚、女的拨动口弦,自始至终不须递只言片语,全然用音乐来传情达意。而近年来,现代文明的触须正无可抵挡地伸进深山老林,惑于灯红酒绿的怒族青年,渐渐对“老朽”的达比亚失去兴趣,懒得记谱、无心练琴…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经典话题。很多人类学家对文化都做了阐释,而木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对于怒族来说,在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中,对木的使用和记载都是极为普遍的,木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已经深入了怒族人的生活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怒族木文化也发生了变迁,本文通过对老姆登村的怒族对木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出分析,分析木在怒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透析怒族的木文化。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怒江、澜沧江峡谷雄奇险峻的风貌渐为世人关注,赢得了“东方大峡谷”的美誉。而更为引人瞩目的是,那里交错杂居的怒、独龙、傈僳、白、纳西、普米、藏等少数民族,所共同营造出的风采各异而又融汇谐美的文化“胜景”。一位长期“穿行”在大峡谷中的民族学家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缘由———很久以来,东方大峡谷就是一条多民族迁徙流变的“走廊”。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怒族一直在高山峡谷中艰难谋生,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前,怒族绝对贫困人口几乎是100%,少数能保证温饱的人主要是土司和头人。百年期盼,一朝圆梦。离开低矮、潮湿、破旧的房子,搬进崭新的安居房,生活仿佛一夜之间换了人间……走进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和永的新家,电视、沙发、茶几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和永说,小儿子和玉宝非常喜欢新家,他曾几次打趣小儿子,想不想再搬回到山上,小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  相似文献   
8.
云南佤族、怒族和独龙族CTT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云南佤族、怒族和独龙族等3个少数民族的CSF1PO、TPOX和THO1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布。方法 应用3个基因座在同一反应体系中进行互不干扰的多重PCR,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法显影技术,对云南3个少数民族的基因座进行遗传多态性调查。结果 获得了云南省佤族、怒族和独龙族3个基因座的基因频率分布资料。结论3个基因座基因频率分布与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良好,在不同群体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路怒"一词源于国外,现已收入新版的牛津大辞典。"路怒症"是一种汽车综合症,主要指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司机由于开车压力和挫折感而导致的愤怒情绪,具体表现为开车时易怒,喜欢骂人,开"英雄车"等。不久前,中国青年报调查中  相似文献   
10.
寻归自然     
2002年,宋建峰来到云南怒江地区,穿梭在各个山头、寨子,对当地傈僳族、怒族、景颇族等民族聚居地的风俗、文化、社会生活进行走访、调研,在与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生活中有许多常常被人忽视的优秀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