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孔子“思无邪”的诗论思想对中国古代的诗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无邪”大致是指纯正和中和的思想 ,它主要限制文学中叙男女之情和抒社会怨愤这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赵乖勋 《求索》2011,(6):186-188
对屈原的评判,有诸多观点,学术界由于朱子对屈原的过分评论,"伤原之甚",最终引来了诸如"与班固一样,曲解《楚辞》,贬低屈原"的非议。朱熹认为"夫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进而提出屈原不应"故捐生以赴死","抒怨愤而失中"的观点。朱熹关于"屈原之过"的观点,是基于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发的。从朱熹的"屈原之过"之因来看,朱熹身处的南宋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外又受强敌威胁,朱熹期望国家中兴,由此朱子萌生了忠君尽善尽美,从而感叹"屈原之过"。从这一层面上讲,朱熹的"屈原之过"之论也彰显了朱熹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清朝名臣谢济世一生颇多坎坷,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官,一次被充军,一次刑场陪斩。这些遭遇足以让我们认为他的一生充满了怨愤和不平,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4.
人与人之间因恩怨纠纷产生的怨愤情绪是许多疑难矛盾的症结,人民调解工作的灵活性就体现在运用多样手法化解恩怨、调解纷争。人民调解有学问,望、闻、问、切需得法,疑难纠纷的调处经常需要数名资深调解员齐上阵,就算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解决也十分正常。化解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