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总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骥才 《民主》2007,(3):3-7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最夺目的。不仅由于它题材广博,手法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他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若论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仍是农耕文明一宗巨型的财富。为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木版年画列入整个民间文化普查第一个专项,便是势所必然的了。  相似文献   
2.
正1991年6月,青岛出版社出版了我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书是大家合写的,我只写了导论和结语。在导论中,写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源流。对此,从三个方面做了说明,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根源";"中国共产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历史继承性"。文中说:"中国共产党思想是中共中央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包括已经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左"的和右的错误指导思想。据此,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就是中  相似文献   
3.
正一口气读罢顾秀莲主编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中卷,[1]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妇女不能没有历史,历史也不能没有妇女;国家离不开妇女,妇女也离不开国家。妇女与历史、妇女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同构,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妇女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和"社会的"。正如李小江在"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丛书"总序中所说:"女性学者的学术关怀不仅应该是女性的,也应该是历史的。无论过去还是今天,女性  相似文献   
4.
5.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这种对文明人格的关注正是一切文明得以立足的核心,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古印度的"自度度人"的伟大觉者,到古中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君子人格、圣贤儒行……都说明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东西方文明为此都发展出自家关于爱与正义、关于觉悟与回向、关于明德新民与至善的教导.在古代中国圣哲那里,哲人即哲学,一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须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即使大字不识,也可以成为圣贤,是以慧能那样的文盲可以成为伟大的导师,而中国民间社会众多的武士、拳师、贩夫走卒,在人生的完善阶段,英气霸气内敛,气度华美儒雅.  相似文献   
6.
向组萱 《现代领导》2014,(12):23-23
最近,历时8年编纂,共21册、28本、1500多万字的《陈汉章全集》日前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作总序,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题写书名,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和中共象山县委书记李关定分别作序。  相似文献   
7.
手捧《科学文化随笔丛书》,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问:“何谓科学文化?”顾名思义,要了解什么是“科学文化”,当然先要弄清构成它的两个要素: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文化”?记得奥古斯丁——古罗马基督教神学家  相似文献   
8.
《大中华文库》终于出版了。我们为之高兴,为之鼓舞,但也倍感压力。当此之际,我们愿将郁积在我们心底的话,向读者倾诉。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9.
就我所见,张晋藩先生专门关于习惯法、习惯法在中华法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著述不多,他的这方面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201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总序”中,也散见在一些其他作品中。张先生在指导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的过程中,也阐述了他对习惯法的看法。我体会,张先生主要是在研究中国固有社会的民法、在思考中国少数民族法史等论题时集中阐述他的习惯法方面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抗战八年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常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终生难忘四川这方热土与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但是去年4月到重庆寻访自己昔时曾经流浪与栖息的旧址,当地的朋友却纠正了我以前的说法。他们指出:"你当时的活动范围,如读中学时的江津,当兵时的铜梁,现今都属于重庆,所以重庆才是你的第二故乡。"好在历史是连续的,无论怎么变化,四川与重庆都是连接在一起的,都是我心中永远难以磨灭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