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46篇
中国共产党   138篇
中国政治   321篇
政治理论   66篇
综合类   11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召辉 《青年论坛》2005,13(3):125-127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在一个一切以利欲为人生首要价值的社会里,它无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黄金原型意象从巴尔扎克笔下溢出绝非偶然,作者所要弘扬的,正是当时快要失去的;作者所要拯救的,却是自己心中一直认为是永恒的,所以其中的悖谬之处,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
郭浩 《世纪桥》2007,(8):87-87,103
在西方油画艺术近六百年的发展史中,油画肌理的外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渐确立了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家个性语言的体现。对油画肌理的梳理和研究,是为了更好的借鉴和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创新,从而提高油画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洛夫 《唯实》2003,(4):88-91
“五四”运动以来 ,许多新文学的作家、评论家、诗人都在不断地探讨一个问题 ,如何把中国的现代文化传统和古典的诗歌 ,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美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我在台湾几十年来也一直探讨这个问题 ,而且做了一些实验。我觉得 ,一个民族的文学不能老是守旧 ,抱着传统不放 ,必须要有所创新 ,但是 ,创新还要有传统作为固有根基 ,作为营养的土壤。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 ,传承和创新不是二元对立 ,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传承 ,创新就会因为缺乏一种强大、有力而深厚的文化背景而显得疲软 ,而且还会在孤独的创作过程中找不到自己的方位而迷失。对于…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他利用原形批评这种文学手段,在其作品中渗透了多种原型意象,如颜色、太阳、以及圣经原型。《圣经》对哈代的思想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他借助圣经中的神化原形意象,渲染了苔丝悲剧性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陋罪行。《德伯家的苔丝》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关于自然,关于宗教的小说,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王静 《法国研究》2003,(2):27-31
所谓意象,通常地说,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然而,我们之所以探讨它的审美特性,是因为意象不是一般的普通的艺术形象,一般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与物的统一、情思与景物的统一,但意象不仅仅是上述统一,作为抒情型的审美理想,它具有独特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问世之初以“艳名”惊动文坛。小说主人公背后 ,还有一个缤纷多彩、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莫言怀着对这些动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进行塑造和描摩 ,使之透射出素朴自然的审美风韵 ,又包孕着深广厚实的生活信息和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探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特点、情节模式和意象特征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该书的主要魅力之一在于作家将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意象等方面与小说的主题紧密结合 ,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君特·格拉斯 (G櫣nterGrass)是德国当代卓越的艺术家 ,是位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意念与社会历史文化融合为特定艺术形态的意象大师。意象是作者精心经营的焦点 ,文本里意象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密码 ,意象离奇怪诞的艺术形态和饱满的哲理内蕴成为读者审美的趣味点和永久的记忆点。  相似文献   
9.
鉴赏     
《当代贵州》2013,(8):55-55
《昨夜微雨》(油画):彭承军,1964年生于贵阳。彭承军的油画素以严谨的写实风格刻画人物神韵而著称。笔触充满张力和层次感,注重整体色彩感觉,人物极具个性,艺术风格沉稳雄劲。  相似文献   
10.
艺苑     
本期人物全山石(1930年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是新中国"苏派"(前苏联)艺术重要代表人物,对欧洲油画传统有深刻理解,处理色彩、笔触、质感极其细腻、精微,并将印象派的直接画法与中国画的写意气质融为一体。其作品色彩和笔触饱满流畅、挥写如意,充分发展了油画艺术的"触感"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