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念红  程丽娜 《学理论》2009,(18):155-156
一般人都熟悉徐渭的书法、绘画、诗文等成就,对其在政治上的能力和抱负并不了解,事实上,他在兵法上有突出的能力。徐渭虽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却并不想做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他希望获得功名,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他真正的抱负。他的一生极其坎坷,科举考试未考中举人;在抗倭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胡宗宪被弹劾而受牵连;空有一腔热情却无处施展。他的艺术创作正是他理想的一种抒发,徐渭将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全部倾泻在他的绘画中,从中可以到他的痛苦、激愤、渴望、抗争、热情与无奈。  相似文献   
2.
蒋金晖 《求索》2014,(7):168-171
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看好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指挥者冯子材,曾两次力荐其率军抗倭,作为挽救败局的后备军。但由于光绪帝的迅速主和,加上派系矛盾以及冯军行进迟绥等原因,冯子材所率粤军最终滞留江南,未能北上赴援。  相似文献   
3.
提及抗倭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俞大猷这个名字,尽管没有完全被遗忘,但有关他的生平、功绩等,世人知之甚少。四百多年来,世人有意无意间将这位当年名震海疆、功勋卓著的抗倭英雄忽略了。其实,在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里,俞大猷与戚继光并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就某种程度而言,俞大猷还在戚继光之上。在当年的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人如土"的民谣一直传诵至今;《福建通志·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龙与虎,都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国人传统观念中,  相似文献   
4.
甲午之战祭     
正~~  相似文献   
5.
一般人都熟悉徐渭的书法、绘画、诗文等成就,对其在政治上的能力和抱负并不了解,事实上,他在兵法上有突出的能力。徐渭虽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却并不想做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他希望获得功名,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他真正的抱负。他的一生极其坎坷,科举考试未考中举人;在抗倭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胡宗宪被弹劾而受牵连;空有一腔热情却无处施展。他的艺术创作正是他理想的一种抒发,徐渭将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全部倾泻在他的绘画中,从中可以到他的痛苦、激愤、渴望、抗争、热情与无奈。  相似文献   
6.
2020年1月1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五集纪录片《华侨华人与共和国》,在第一集《迎接黎明》中,热情讴歌了福建漳州籍印尼归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光辉事迹。“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这是李林就读上海爱国女中时奋笔疾书的抗倭誓言。为实现这一誓言,李林少年回国,参加救亡运动:为实现这一誓言,李林投笔从戎,驰骋疆场:最终,她以不到25岁的青春年华壮烈殉国,践行了这一誓言。  相似文献   
7.
许平江 《侨园》2015,(Z1):49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生存繁衍发展的史籍,记载着本姓家族的各代先祖的传承历史。水有源,树有根,生活在世的每个人都不能忘记本家的祖先,不能忘记祖先的恩德。生活在鞍山市千山区达道湾村和辽阳县刘二堡小王庄的王氏家族的家谱中记载着本族祖先不姓王,先祖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的后人为何改姓王?小王庄一位七旬老人王绍刚拿着家谱对记者讲述了戚姓改王姓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中国人重感情、重家庭的特点。所以"惧内"的幽默上涉帝王将相,下及黎民百姓,真是"惧内"面前,人人平等。明代功业赫赫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据说他"怕老婆"之甚,连他的部下  相似文献   
9.
菲荑 《乡音》2016,(4):50
迁西县三屯营刘乐棋子火勺制作技艺历史悠久,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三屯营因明代初期有三百屯田军户而得名。自明隆庆二年始,抗倭名将戚继光驻此16年,专为士兵驻守敌楼、行军打仗研制军制食品"棋炒"。因制作完毕后在球形顶部按出了一个坑,使其形状像勺子而得名,后又被称为火勺。当时戚继光的子弟兵来自江浙一带,战士怀念家乡,做出火勺,后经不断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胡轮的生平,尤其是他1895年在台湾八卦山英勇抗日以至壮烈牺牲的事迹;揭示了在他这次抗倭保台运动申,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同样作出了巨大牺牲的历史事实;有力地驳斥了今天台独分子的种种谬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