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鸣鹤 《世纪桥》2005,(6):22-23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神秘的地方,维吾尔族人称它“进去出不来”;西方人叫它“死亡之海”。有的中外探险家在此失踪,更为它染上了一层恐怖色彩。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之际,数千名官兵,就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穿越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成功地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创全军沙漠行军纪录,一直保持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杂感三则     
举 世闻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 ,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 ,都被这沙漠掩埋了。就是在这大沙漠里 ,有一种叫胡杨的树 ,当地人赞美它 :“生而不死一千年 ,死而不倒一千年 ,倒而不朽一千年。”人们记住了这没有呼吸仍然挺立的“英雄树”。三个一千年之说未免有夸张之意。但是 ,经人们所见 ,不管旷野的风有多猛、多凶 ,沙漠的流动性有多快、多大 ,胡杨树不畏风沙和冰雪 ,不惧干旱与严寒 ,坚韧不拔地 ,始终如一地同大自然顽强抗争着 ,该绿的时候仍然挂绿了。这是确凿无误的客观事实。人呢 ?无论世态怎么变化 ,环境有…  相似文献   
3.
欧阳林夕 《创造》2006,(1):98-103
他用探险的精神,加上策划的智慧,把每一次活动附加上更多意义,优美完整地达到角色责任.他像一个把所有角色糅合得天衣无缝的整合专家.  相似文献   
4.
藏北无人区 ,一片充满恐怖、艰险的广袤荒原。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 ,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47 %,号称“地球第三极”。高寒缺氧 ,泥石流袭击 ,狼群出没 ,使不少探险者望而生畏。中国著名探险家余纯顺“远征”此地时 ,脸色青紫 ,腹胀如鼓 ,只感“死亡在前”!1999年秋天 ,笔者随一支科学考察队闯进这里时吃惊地发现 :这片神秘之地简直是个货真价实的“动物王国”!荒原迷路藏北无人区地处昆仑山、冈底斯山与唐古拉山三山交汇处 ,总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非洲的一个小国。因这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海拔较高 ,气候寒冷…  相似文献   
5.
汤禾 《党政论坛》2012,(14):19-19
西班牙殖民者的最深烙印:天主教 天主教塑造了菲律宾人的生活方式:生育、生育、生育。1521年,西班牙探险家麦哲伦在菲律宾南部的宿务登陆,宣布这些岛屿为西班牙所有,并且开始大力传播天主教。  相似文献   
6.
瑞士探险家、“阳光动力”号项目负责人贝特朗·皮卡尔日前表示,一架太阳能飞机将首次飞越大西洋,并于2011年实现首次环球航行。  相似文献   
7.
WEN Ling is an ordinary, 33-year-old Beijinger and arts graduate who has become a celebrity of sorts for his photoblog Ziboy (http://ziboy.com/). Displaying his many vivid pictures of the Chinese capital, the website is a window through which foreigners have become "virtual explorers" of China. Now, many famed writers and photographers admit to Wen's influence on them. Ziboy has inspired blogs that not only mimick its approach, but also its signature colors and webpage design.  相似文献   
8.
9.
姚明小时候是厌恶打篮球的,他喜欢当考古探险家,虽然要在那些小洞穴爬进爬出,对他是太难了点。在父母、教练和社会的压力下,姚明最终坚持下来,并取得了成就。大概,他也已经摆脱了当年那段与理想有关的阴影:  相似文献   
10.
艾迪 《党课》2008,(3):103-104
据说,著名探险家利文斯顿在非洲各部落旅行时,只要有空闲,总不忘记打开手边的书来阅读,而且常常一读就是好几个钟头。 部落居民常觉得莫名其妙,以为那些“白纸黑字的怪物”里,一定藏着什么神秘的“好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