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应对经济危机。但进入2009年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却密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外商非法撤资的情况。非法撤资对当地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同时造成了企业职工、中方合作者、企业供货商等相关权益人的巨大利益损害。本文通过界定非法撤资的含义,介绍非法撤资的现状,进而讨论了对非法撤资的法律规制途径。  相似文献   
2.
何唏 《台声》2002,(4):33-34
新年伊始,从江西泰丰轮胎有限公司传出喜讯,该公司将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进行扩建,把现有的年产60万套轮胎生产能力,提高到300万套。“泰丰”公司是台湾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台湾泰丰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投资3000万美元收购原江西橡胶厂轮胎分厂而成立的。1998年投产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亏损,到2000年底总计亏损超过了5000万元人民币。经营的不景气,使台湾泰丰集团对在南昌投资失去了信心,准备撤回投资,另找出路。在“泰丰”经营最困难的时候,江西省和南昌市领导、省市台办及有关单位,伸出了热…  相似文献   
3.
按照投资目的不同,通常将外商投资战略分为成本导向型投资战略和市场导向型投资战略.采用不同投资战略的外商,其撤资的动因及对东道国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比较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引资重点应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调整;外商撤资预警的重中之重是预防外商大规模撤资;外资监管的重点是成本导向型战略的外商投资.  相似文献   
4.
《时事资料手册》2005,(6):103-104
今年8月30日。中纪委、监察部、国资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人股煤矿的,必须在2005年9月22日前撤出投资,并向本单位纪检监察或人事部门报告并登记,逾期不登记的就地免职。11月1日,四部门联合召开发布会透露,截至10月20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已从煤矿撤走股资4.73亿元人民币。10月20日前,共有4578人就其在煤矿投资人股的情况进行了登记。登记人股金额6.53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5.
庞宁 《经济与法》2001,(12):35-35
就像不久前续签了合作协议的北京吉普一样,一批在80年代初期合资的企业,已相继协议到期,进入后合资时代。是增资,是撤资?是继续由中方控股,还是外方增持股比?是继续保持原有的管理层.还是更多地引进外方管理专家?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必须面对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实施的长期效果如何?学界对此研究比较薄弱。借鉴三人社会理论,通过对东莞市的劳动者、企业和调解员三方主体共2568个调查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抑制了用工灵活,引起了企业撤资,减少了就业岗位,同时提高了劳动合同签订率,延长了合同期限,但没有提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率,也未达到稳定劳动关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青岛城阳区韩资企业的撤离出发,分析了其撤资的法律原因,进而从法律上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有限责任公司的小股东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历来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相研讨的话题,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为小股东维护自己的权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并非尽善尽美,仍然在小股东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本文指出由于公司法主要规范私人的经济活动,由此应重视投资协议在公司制度中的作用,建立小股东撤资制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在我国外商非法撤资的现象不断发生,引发法学界高度关注。四部委制定了相关政策以应对由外商撤资而引起的相关法律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也针对此现象要求建立应对外商投资企业非法撤资讨债的应急审理机制,做好人员控制、财产和证据保全的工作预案。文章旨在探索建立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应对机制,从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及事后救济等方面应对外商撤资,避免撤资对我国经济引起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法律信用与和谐社会——以“煤官撤资令”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目前法律信用的缺失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最大障碍,国务院最近颁发的要求煤官们限期撤资的“煤官撤资令”就是法律信用缺失的明显表征。当下通过法治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树立和培养立法信用和执法信用,从而不断消解法律的随意性、混乱性和疲软性而增强法律的神圣性、权威性和必行性,为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石。本文结合“煤官撤资令”问题谈谈法律信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