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颖 《青年探索》2007,(1):14-15
新青年是现代性的启蒙者,其独立地思考、自主地选择的思维品质成就了其“反传统”的历史形象。新人类继承了新青年的这一现代特征,并将这一品质植入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思维之中,从而实现了现代品质由精英世界向平民世界的流转。但是,不同于新青年,新人类对传统认知的缺失导致其现代性具有强烈的当下性,却游离于民族整体传统的绵延之流。民族的复兴需要传统的现代性而不仅仅是当下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流派之一,其发展速度十分之快。戴维·佩珀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理论特点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对生态问题的重新审视与反思,并以此为基础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同当代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1,(9):121-121
奥巴马引领风潮 外国政要的微博均开在“推特”(Twitter)上。也许“推特”应该感谢奥巴马,因为它能在美国政界大行其道,离不开这位电子潮人的倾力“代言”。2008年总统竞选中,奥巴马和他的智囊团巧妙利用“推特”“脸谱”等证明自己是“新人类”。  相似文献   
4.
呼呼 《新青年》2013,(6):15-16
一把扇,无舞台,不化妆,无布景和音响,只需一袭长袍。一把折扇,一只醒堂木,一个人站台上,历史风云、江湖恩怨就在抑扬顿挫的扬州方言中娓娓道来。这里是扬州重宁寺,来这里,不是为瞻仰"江南诸寺之冠"的百年名刹风采,这里,是扬州曲艺团所在地。来这里,我要寻那些平时只在古装电影中才能见到的扬州说书人。  相似文献   
5.
人类发展指数的拓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指数自1990年创立以来,一直倍受关注。人类发展指数把发展的视角转移到了经济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所以,许多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与人类发展指数息息相关,因此,人类发展指数成为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旗舰。但是一些专家、学者在肯定人类发展指数优势的同时,认为人类发展指数也存在着不足。鉴于以往的修正和改进,建立一个更能全面反映人类发展的尺度,这个尺度将政治自由、保障人权、自尊和生态环境等都包含在内。利用这个尺度来反映人类发展的进度,为决策者提供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人类”因其具体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1)物质上并不富足,更注重精神上的自由和自己独立思想及个体价值体现的“纯粹主义者”。(2)易飞士,它代表了年轻、有个性、思想自由而拒绝做工作机器人的青年群体。从事与信息相关工作的“电脑人”是他们的典型代表。(3)雅皮士。(4)外表很酷,也讲求个性,实则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价值观的“边缘人”。如果我们细加研究,会发现“新人类”与互联网之间存在着某些契合点,它使“新人类”对INTERNET“一网情深”。他们不仪是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而且直接参与了中国互联网的建设,推动中国互联网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7.
新人类”,原本是来自东邻日本的一个外来词,它是指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人,他们从价值现到行为模式和上一代人完全不同,他们衣着前卫,观念离经叛道。在中国大陆,人们较普遍地认为,从19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可称为新人类,它的产生具有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用部分新人类们的自我评价的话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学步,在商品社会浪潮中长大,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负担,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负累”、“我们在社会转型中造型,我们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调整、自由发挥。”既然称为“新人类”,总会有他们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他们和当前社会中五花八门的时尚职业者就没啥区别之处了。  相似文献   
8.
赵文 《青年论坛》2003,(5):20-22
世纪之交 ,在我国沿海内地一些大中城市都市青年文化正显现出新的变化 ,风行一时的“酷”文化似乎正逐步淡出 ,以灵动洒脱、活泼可爱相标榜的嫩嫩的“蔻”文化在都市新人类中悄然兴起 ,并似有愈发旺盛之势。究其缘由无外家庭保姆式教育、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大众传媒的渲染及推波助澜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等因素综合所致。而“蔻”文化中所揭示出的都市青年文化孩童化现象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9.
快乐大叔 《党课》2006,(5):12-13
快乐大叔上了几岁年纪,“新人类”算不上,更别说什么“新新人类”了。不过,毕竟快乐大叔不是山顶洞人,也没有活在真空中,对时下里流行的词汇和层出不穷的“人类”们也好琢磨一番,研究显然谈不上,顶多也就是“探微”吧。  相似文献   
10.
消费新人类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消费的角度重新定义新人类,认为在中国的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以其特有的消费方式区别于其他青少年的消费新人类,并从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他们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的消费方式带来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