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背靠着大树,你自己就成为了大树。"这是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著名新闻主播白岩松的名言。然而,央视这棵大树在最近十几年来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场席卷央视财经频道的反腐风暴正在展开。央视的三次大事件最近十几年来,央视经历了三次大事件。第一次事件发生在2004年前后。当年,审计署派出机构新闻通讯审计局进驻央视。随后,央视被查出广告收入的黑洞。在这次审计前后,央视变局颇大。审计之前,文艺部主任赵安因受贿罪被判刑;随后,副主任冯骥也身陷囹圄。审计之后,央视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事变动,1600余名编外人员被清退。  相似文献   
2.
采访报道人大代表,可以有多种角度,如写代表自身的业绩、品格,代表履职的尽职与尽心,如写资深老代表的执着,年轻新代表的激情,又如采写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的代表等等,都可以写出好文章。《搁置未用的建议稿》这篇通  相似文献   
3.
新闻事业与传统文化有着内在联系,新闻事业担负着传承、延续、重塑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传统文化又从内容与形式上制约和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基点,从新闻通讯的产生、散文式新闻、新闻语言三个角度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新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1915年出生在波兰华沙,1917年跟随父母移居中国。1931年后在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和《北平时事日报》工作。1933年与斯诺相识,1937年在斯诺创办于北平的英文杂志《民主》从事编辑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作为美国台众社记者奔赴南京、广州、武汉及山东台儿庄前线采访。1938年应宋庆龄邀请赴香港参加“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主持英文半月刊《新闻通讯》,积极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并争取国际援助,  相似文献   
5.
吴志菲 《党政论坛》2012,(10):45-45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亲临南方视察,被一篇被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闻通讯传播开来。这年春天,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木林县,刚刚退居二线的县政协副主席蒋开儒拿着报纸,被长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饱含激情的叙述震动了。  相似文献   
6.
新闻通讯,往往是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人民日报记者龚永泉的《擦鞋者说》,写了一户进城打工的农民,租了7平方米的门面,展开擦鞋的故事。这篇仅600多字的微型通讯,却被安排在人民日报头版。还加了点睛式的编后。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通讯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7.
殷国安 《工友》2014,(4):5-5
正据德国NA新闻通讯社2013年12月11日报道,著名市场调研机构GfK近日对德国和其他7个国家的8000名员工进行了一项名为"哪个国家的员工最勤劳"的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被公认为最勤劳,排名第一。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记得我小时候的课本上就说过,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这几乎成了耳熟能详的歌词,现在又一次得到世界公认了。  相似文献   
8.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甘肃省2002年度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作品好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五个奖项。总结起来,这与我近些年来认真研读、实践梁衡同志的新闻理论不无关系。我这个人比较偏爱梁衡同志的新闻论著,这篇作品能获奖,可以说是得益于他的有关新闻论著。梁衡先生在《传媒新论》中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他还认为“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正本书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亲历亲见亲闻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4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  相似文献   
10.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亲临南方视察.并以他惯以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廓清人们思想中姓“资”姓“社”模糊观念的言论。对此.党内人士一般是从中央文件中知悉的.而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则是通过阅读一篇被全国报刊转载、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闻通讯才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