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维吾尔族女性的早婚现象为研究者所逐渐关注.以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对维吾尔族女性早婚的原因、早婚带来的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好女不等到十六七嫁"的婚龄观,对维吾尔族女性早婚有重要的规约作用.早婚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合适的年龄结婚,在合适的年龄生孩子",是当今维吾尔族女性共同的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的大龄剩女,晚婚不婚现象十分突出.与其相反,农村维吾尔族青年的早婚现象使女性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维吾尔族早婚现象的原因及女性权益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婚姻法在我国颁布实施以来,极大的维护了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但本文作者在农村调研期间,观察发现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一些婚姻关系还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现在农村还存在父母包办婚姻,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结婚的年龄不够,未实行结婚登记,事实婚等诸多问题.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让更多生活在农村低层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存在着问题,提高人们婚姻观念,懂得维护自己的婚姻权益.不仅如此,也能更好促进我国的婚姻法以及法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村男青年早婚成因--以华北T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方面探讨农村地区男青年早婚现象的成因发现:由浓厚的乡土性产生的文化习俗构成了早婚现象最深厚的土壤,村民向内的生活面向和经济发展滞后是导致人们观念长久的落后进而产生早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早婚不早育: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农村青年婚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婚姻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主要表现在择偶方式、通婚圈、结婚仪式以及婚龄和生育选择等方面.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早育行为和观念逐渐瓦解,早婚不早育成为了可能.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对传统的冲击绝不仅仅表现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方面,观念上的变化才是最深层的.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与城市初婚年龄增长形成悖论的是,特定农村地区的早婚现象不减反增。数据显示,当前西部农村早婚呈现出低龄化、女性为主的特点。本文基于贵州省东北部茶村的田野调查,在青少年社会化场域的分析视角下,探究西部农村青少年早婚的特征类型及其生成机制。从过程来看,西部农村青少年早婚呈现出恋爱过程的娱乐性(“体验至上”)、婚姻缔结的随意性(“先孕后婚”)、家庭维系的脆弱性(“跑婚快离”),体现为一种“失序的成长”。研究认为,家庭缺位、学校有限、社会隐匿和网络催化共同构成了青少年早恋、早孕和早婚的发生机制,早婚实质上是青少年从多因素共同构成的社会化场域脱嵌的结果。围绕青少年早婚等问题展开中观层次的“过程—机制”分析,有助于弥补青少年社会化的抽象理论和碎片化经验之间的断裂。西部农村青少年早婚问题在个体、家庭、社会等层面产生诸多负面影响,需要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7.
逸民 《政府法制》2012,(18):19-19
现代人往往对古人有诸多的“误会”,譬如一直认为古代男女是“早婚”,一般十七八岁就结婚成家了。《孔雀东南飞》说,刘兰芝17岁就嫁给了焦仲卿:“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也许是事实,可是,如果仅凭此便断定古代人都是早婚,那未免太片面、太武断了。其实,古人并不主张早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吉林省农村早婚现象仍普遍存在,本次调研以探寻吉林省农村早婚现象的成因为核心,以发现问题为目的.通过对调研所获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农村早婚现象在普遍存在的同时体现出新的特点,导致农村早婚的原因也与以往大有不同,这也是我们本次调研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叶继峰 《学理论》2010,(12):167-168
私小说在大政时期风靡整个日本文坛,并被视为纯文学的主流。石坂洋次郎的小说《麦不死》发表之时,严格意义上的私小说已经退出了日本文坛。但是《麦不死》仍然体现出了私小说所提倡的事实即真实这一创作理念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青年研究》2021,(1):26-39
在第二次人口转变和人口迁移转变理论框架下,利用2000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讨论当前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的三个重要主题:婚育、流动和教育。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人口的结婚率和女性生育水平有增长趋势;青少年人口具有较强的空间流动性;大龄青少年的教育分化和差距仍然明显。中国青少年人口在婚育、城市融入和教育递进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建议学术界加强相关问题研究,为政策安排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