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8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溪 《法制与社会》2012,(13):295-296
从“恐怖主义”与“游击战争”有关概念界定入手,逐层分析恐怖主义、游击战争等概念的定义和特点,并对两者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恐怖主义和游击战争本质上是不同的,两者不能划等号.分析结果为更好的打击恐怖主义,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农村治安新动向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农村利益调整,致使暴力性侵财案件、报复性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频发。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群防群治机制欠缺,执法后续监督不到位,农村公安工作基础薄弱,是影响农村治安的主要因素。创建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局面,有待提高农民法制素质,调整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建立健全村、乡(镇)的组织功能,强化农村基层公安派出所的治安保障能力,还可以尝试开展治安承包,通过有偿方式和市场行为辅助解决农村治安防控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们的行动不是基于单纯的手段-目的理性,也不会完全受到结构性约束之摆布。通过对纳西族社会中发生的“殉情”历史事件、彝族的“死给”制度等个案考察,将表明暴力性私力救济的发生不仅和规则、资源、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等社会的客观维度有关联,它还与人们关于生活意义的思考、信仰和价值等主观方面有关系。人们的信仰、价值、意义追寻促成了暴力性私力救济。暴力性私力救济不能完全被消除,只能被限制和减少。但是,治理暴力性私力救济不能从强制改变人们的主观信念入手,只能着手于制度建构,消除引发暴力性私力救济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调查表明,内蒙古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增多的趋势,其中在校学生占有相当比例,犯罪的暴力性、团伙性倾向明显。  相似文献   
5.
医源性损伤责任参与度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源性损伤在人体损伤中作为条件性、偶然性因素,在法医学专著中提及甚少,且在损伤鉴定中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加重被告的法律责任。本文就实际案例中所遇到的情况,对医源性损伤在伤情鉴定中责任参与度的评定进行探讨,旨在引起司法鉴定工作者的重视。1案例案例1:某女,学生,因被同学推倒致伤,即到当地卫生院按左前臂双骨折行外固定并收住院。治疗期间,患者诉左前臂痛,未引起医生重视,仅予止痛处理,1周后发现左前臂皮肤发黑,左前臂软组织大面积坏死,诊断为室筋膜综合征而行截肢处理。案例2:某男,38岁,因外伤到县医院拍片后按左桡骨远端骨折行…  相似文献   
6.
"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造的名词,结合了犯罪学中"有组织犯罪"和"暴力性犯罪"两个概念,意在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严的要求。然而,由于这一名词结合了"有组织"和"暴力性"两个特征,具有相当的弹性,需要根据犯罪学、刑法学的知识和刑法的规定,予以合理的限定,从而保证罪刑法定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也是居高不下。总的来说,青少年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犯罪绝对人数上升;初犯者比例增大;犯罪年龄低龄化,人员团体化,手段成人化,类型多元化;侵财性最为突出,暴力性犯罪所占比例较大,犯罪者大多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自觉进入犯罪状态,因受教唆而犯罪的比例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8.
狱中罪犯暴力行为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暴力性和危险性。由于暴力性罪犯的社会适应性差,导致其诱发率极高,他们具有攻击性心理,其言谈举止具有明显的挑衅行为。监警人员只有从平时的小事入手,仔细观察暴力性罪犯的日常表现,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解决其实际问题,才能有效改造其不当行为。  相似文献   
9.
通过刑法修正案(八)第50条、第81条对“1+8”罪犯从重精神的解读,在分析可能造成监狱重(长)刑犯增加、监管风险增大、管理难度加大等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分类关押模式、建立特别减刑制度、优化教育改造方法、创新劳动激励措施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法医学上通常根据死因性质的不同及侦查、审判的需要,将死亡概括为暴力性死亡与非暴力性死亡两大类。法医在认定死亡类型时,必须详尽地占有客观材料,确保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