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8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莳花小记     
王旭 《人大论坛》2006,(5):45-45
养花,是我自幼的嗜好。那时我生活在华北平原一个小乡村,莳花种草是很方便的。用砖块瓦片碎石黄泥等在庭院内垒一小园,周围扎上篱笆,再辅以豆棚瓜架。一个朴拙简易的多功能花园即告成功。赤橙黄绿青蓝紫,春夏秋冬各不同。梅兰竹菊,瓜果豆蔬,平分秋色,和睦相安。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严霜瑞雪的洗礼,不需付出太多的艰辛,却也花繁叶茂,蝶飞草长。满园青翠关不住,一派春色彻院香。  相似文献   
2.
竹子因枝干挺拔,风韵潇洒,心虚节坚,凌霄傲雪,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古代文人将其列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北宋诗人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生动地反映了竹子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史载唐代萧悦、孙位均善画竹,但自北宋文同创立墨竹写意之法,竹子才成为中国画的重要题材。文同以后,历代画家中善画墨竹者代不乏人,形成中国绘画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贵州画  相似文献   
3.
4.
段京良篆刻     
几年前的一天,我的挚友萃文阁高级书法篆刻师刘铁宝先生对我说:“我有个同事段京良,人品好,刻的也不错。他在书法展上看到您的一幅行书很喜欢,跟我说了多次。”我说:“您怎么不早说呀?既然人家喜欢,日后我送他一幅。”于是我抄录了清人咏梅兰竹菊诗各一首请铁宝转交。不久刘先生送来段京良为我治的朱文印“诚隽无恙”。其点画瘦硬爽利,结构、布局匀称和谐,观之令人觉得闲静安祥,印样上的小楷“贾老师教正,段京良”更表现出非一日之功的书法功力。自此我们的往来增多,了解日渐深入。京良自幼喜欢书法篆刻,凡所喜欢的古代法书印迹,细细临摹。…  相似文献   
5.
《企业党建》2013,(3):39-39
走进天津大港妇女手工编织发展中心,你会看到妇女们拿着镊子、剪刀、铅笔、烙铁等工具,聚精会神地作画。梅兰竹菊、花鸟鱼虫、水乡风情……,一幅幅画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妇女们凭借一双巧手。用毫不起眼的芦苇“画”出了新颖时尚的特色年节礼品。2012年,手工编织发展中心共售出大小不一的芦苇画3000多幅,销售收入达1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6.
"竹"字是一个象形字,虚心、有节,与我国的传统审美相契合。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也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多少古今文人墨客喜竹、写竹、画竹、咏竹。赞美它的君子风骨、超凡脱俗的品格。王禹偁《官舍竹》:"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把竹看作是陶冶性情的良师益友。古人咏竹之诗画,多不胜举。  相似文献   
7.
正菊花是古代文人珍爱的花卉,被列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咏菊名句,如"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秋菊有佳色"(陶潜);"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历代画家亦喜以菊花为画材,徐渭、朱耷、齐白石、潘天寿等,都有画菊的佳作传世。贵州现代画家萧之亮,一生爱菊、种菊、画菊、咏菊,对菊花的钟爱堪比东晋诗人陶潜;他一生所作亦以菊花最多、最精,故生前有"萧菊花"的雅号。萧之亮,原名汝富,别名导群、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历史的一扇门扉,艺术是文化息肩的窗棂,艺术家是倚门扶窗望过去的山水烟云。历史无力挽住时光流逝,却能涵蕴文化的背影。阳春丽日,斜阳箫鼓,寒水烟柳,枯藤暮鸦,故纸旧物中因为契入了这样的情境,才让我们知道古人是怎样生活的,记得自己根在何处,又将去向何方。董桥说得好:"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注定是一口枯井。"其实,这乡愁就是中国情怀,是身为中国人所不能舍弃的一份自尊和骄傲。就像方块汉  相似文献   
9.
<正>食物,脱去了水分,散发的香味更持久。最近阅读李丹崖的《那些生命里干涩的香》,颇有几分感慨。干涩的香是一种境界,在滚滚红尘中,有几人能做到脱去外在的水分,或者脱去华丽的外衣,把生命中灵魂深处干涩的香味留给他人留给世界?什么是水分?相对于积极的生命状态来说:懒散怠慢是水分,狭隘自私是水分,阿谀奉承是水分,投机取巧是水分……脱去这些水分,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真实,更加透明,更加坦荡。脱去这些水分,弥漫  相似文献   
10.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咏梅,中国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题。无论置身"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列,还是处在"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中,梅花都以其"独傲冰雪"的特质,在仁人志士心中激荡起无与伦比的强烈共鸣。高洁、幽香与傲骨,历代文人用无数诗篇镌刻出梅花形象。"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