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3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当山是中国的道教文化名山 ,其崇奉的道教神为真武帝君。真武帝君的本义以及文化意蕴是我们探索武当文化本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由原始宗教和信仰而来的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所导致的真武文化的重生、崇生思想 ,由五行学说所导致的真武帝君的主镇压和杀戮等思维模式的转型 ,体现了真武帝君的双重文化意蕴。二者的辩证交融 ,对武当文化的定位、塑造和弘扬 ,具有特别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的重头戏——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暨第二届"太极湖杯"中国武当国际摄影大展颁奖典礼,5月26日在湖北武当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璀璨绽放。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致辞说:中国摄影界迄今规格最高、参展规模最  相似文献   
3.
2005年5月13日至18日,由湖北省台办、湖北省民宗委、十堰市政府主办,湖北省鄂台交流促进会、武当山道教协会等承办的“海峡两岸武当文化论坛”在湖北武当山举行,有280多名台湾道教界人士参加论坛。这是海峡两岸道教交流的一次盛会,对增进两岸道教界的相互了解,弘扬武当文化,促进两岸交流,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此次论坛的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统促会理事张继禹评价说:“两岸的交流很多,但是举办两岸道教文化论坛这是第一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举办两岸‘武当文化论坛’,能进一步地促进两岸道…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在其形成发展过程必然受到中国古典哲学的渗透和影响。作为警校老师怎样在教学中融入这些指导思想,感悟人生,从而使武技更上一层楼,弘扬中华武学之精神是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先后4次上手术台,左肾被切除,右肾也开始积水,却依然战斗在富民兴村第一线,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华山村联合党支部书记杨帮武被乡亲们称为"铁支书"。凭借多年从事农村工作的经验,杨帮武提出的"创新管理聚民心、转变作风暖民心、阳光村务顺民心、强基固本赢民心"的"民心工作法"让长乐村华山村成为了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如今,"杨帮武民心工作法"已成为管村治村的"金钥匙"。2014年3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三峡办机关服务中心根据三峡办机关《关于开展“理思路、添措施、解难题、创佳绩”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和《关于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机关后勤人员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争创佳绩,争当技能标兵,在中心全面开展了一次“立足岗位学雷锋、练技比武当标兵”活动,全面提升服务,为机关正在实施的三峡后续规划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少林是佛教武林泰斗,武当是道教武功圣地,他们代表了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故江湖上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之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许世友毫无疑问是深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自幼入少林习武,练成了一身绝世武功,更是为他的戎马生涯罩上了神秘的光环。然而,武当侠女何子友的传奇经历却鲜为人知。她武艺高深,是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传人,曾被列入《中国武术史》,是目前中国武术界年龄最大且资格最老的女中豪杰。她身经百战,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武艺总教官,  相似文献   
8.
诗词二首     
武当赋 名山武当,绵亘千里。 世文遗产,国游胜地。 险峰奇幽,著称于世。 洞潭池涧,人间难觅。  相似文献   
9.
武当道教是以信仰真武——玄天上帝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派系。《武当福地总真集》等道书有老子神化到武当山寻访尹喜及老子变为紫元君点化静乐国太子等传说;宋代《太上说真武妙经》称真武神是玄元圣祖护度天人应化之身,是老君变化之身;武当山现存有太上观、太玄观、太常观及上善池、青羊桥等与老子信仰有关的文物遗迹。  相似文献   
10.
交流交往     
《两岸关系》2007,(5):70-72
“中国统一联盟”参访团访问桂林;南台湾安徽经贸考察团一行考察合肥;长沙市赴台交流考察;台湾中信大饭店名厨组团来穗进行厨艺交流;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研讨武当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