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以谁为本?说来话长。中国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春秋时期即提出了“民为邦本”、“以人为本”的口号,这从表面上看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但实际上由于存在着鲜明的阶级分野,存在着剥削制度,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地位,难以享受人的尊严与价值,不在“为本”之列。在欧洲中世纪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里,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这里的“人”无疑指人类,指全体社会成员,而当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根本没有做到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  相似文献   
2.
杜凤娇 《人民论坛》2012,(Z2):16-17
传送新信号。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实实在在、明明白白,每一项所指的都是人民群众长期纠结、颇为不满,而又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每一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传送新信号,催生新希望,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心中荡起一阵阵充满着迫切希望和热切期待的涟漪。昭示新韬略。民为邦本,官为民镜。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还比较严重。如有的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日常工作照抄照搬,调查研究走马  相似文献   
3.
幸福心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9年以来,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党委、政府对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在稳步提升整体民生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滚动实施好15件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百姓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儒学在本质上就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说。儒家伦理包括传统文化的儒家伦理与文化传统的儒家伦理。儒家伦理作为一种客观的既定的存在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地位具有根源性、民族性、母体性、前提性和不可回避性等重要地位。儒家伦理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着其他文化体系无法代替、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及大同思想等儒家伦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5.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山东省寿光市人大常委会的回答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就是人大监督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妙语连珠     
秋仙辑 《求贤》2008,(8):23-23
1.我们过去强调得更多的是“国富民强”理念。但古今中外的财政史应该可以证明,只有民强民富,最后才有国强国富,民为邦本。在财政收入和分配上应该得到同样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8.
贺美晓 《政府法制》2011,(25):62-62
"现实中,能够通过我们的日常各项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全心全意服务人民,让人民群众热爱党、信赖政府,我们民政干部就会有成就感、幸福感。"这是山西省怀仁县民政局局长武季常说的一句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相似文献   
9.
卢晓中 《前进》2009,(4):22-23
民为邦本,民富国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一系列造福百姓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令无数人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影响,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民生散论     
江南尘 《奋斗》2007,(10):57-57
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神权衰落之际.战国时,成为儒家“仁政”学说的核心价值。“敬天保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诸多表述,可车载斗量。确有珍视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