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区域史研究中,应该重视对族群差异及其关系演变的探讨。在大量汉人迁入之后,明清时期沅水中上游的族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动,汉族人口逐渐占据人口主体地位,形成民族杂居局面。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沅水中上游的族群冲突是激烈的,从而深刻影响了区域社会的发展,然而在长期的交往中,加深了相互了解的各族群最终还是走向融合与共居。  相似文献   
2.
石煌远 《学习导报》2012,(11):56-57
面对《沅水风光》大型石雕文化墙,我沉思了好久。要我写序,自然是又欣慰又感压力。欣慰是因为这既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又是一件责任重大的大事,压力是因为这偌大的风情怀化、生态怀化、特色怀化以及万千年沉淀的历史人文,我将如何在规定的一两百字内高度浓缩呢?我想她应该是开口巧、外延大、着笔浅、内涵深、半文半白、一气呵成的诗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空间区域理论,以区域人文与自然特征为背景,对两宋时期湘西沅水流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通过对宋代为镇服五溪设立沅州城的典型分析以及“省地”经制州县与“生地”羁縻土司地区两种不同城市发展道路的对比,揭示了湘西沅水流域两宋时期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湘西少数民族无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以汉族为主的外来移民大量迁入,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扩大交往,才明显促进了湘西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和手工业生产,商业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并因此逐步扩大了对外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笔下,一群为了躲避秦皇暴政的苦难的人群,相携着从武陵郡出发溯沅水而上,及至武陵深处,沅水上游,这里鸡犬之声相闻,道路阡陌相连。这就是陶渊明描写的令多少中国人为之向往的"桃花源"——铜仁。  相似文献   
6.
端午节到了!湖南沅水两岸的人民又沸腾起来了。有说不出的那么一股劲,乡村里的人涌进靠沅水两岸的各个县城,县城里的人倾城而出,人流像潮水一样,携老扶幼地扑向流经县城的沅水江畔。真可谓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开阔的江面上,龙舟竞渡,金鼓齐鸣,欢声雷动!……好一幅沅水端阳竞渡图。  相似文献   
7.
结合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民族学资料,本文认为楚人进入沅水地区是在春秋中期,沅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聚居之地,所谓“土著文化”应当包括侗、苗、土家等民族先民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西北岸澧水和沅水古文化区的氏族文明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则有了进一步的开拓。洞庭湖周围地区的土著居民与中原的氏族或部落在交往、迁徙、融合等方面也比较早,经济、文化呈现出与中原关系密切相联而又有地方特征的状况。它也是中原原始文化通过四川、湖北向湘中、湘南传播的桥头堡地区,为湖南地区原始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沅陵茶情     
滔滔沅水数百滩,其中以清浪滩最负盛名。逆清浪滩而上十公里有一碣滩山。碣滩山巍峨壮观,驼峰突兀,湍急的沅水在清浪滩头激起层层浪花,被江风雾化,飘然缭绕,使碣滩山终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每当阳光普照显得神秘如幻。高山雾雨出好茶,驰名中外的碣滩茶便出产于此。碣滩茶有绿茶和毛尖两种,其形、色、香、味均独特无二。锋叶油滑皎洁,身骨柔嫩匀称,银毫细密如织,冲泡后汤色黄绿清透,杯中茶叶时起时落如银鱼游翔。更有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闻其香,远者因“渴”倒倍觉芬芳。一人品茶满屋香气,正是碣滩茶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沅水河殇     
李淳风 《南风窗》2014,(9):54-59
<正>这组令人动容乃至落泪的图片,动容的是物质的主角—千年的湘西托口古镇,家的美,建筑的美,不可方物;落泪的是精神的主角—人,在摧枯拉朽的拆除面前,沧桑,哀戚,百感萧疏;在即将消逝的老宅堂屋,新婚之家,脸上写着的却像是丧礼上的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