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佳霖 《学理论》2013,(11):212-213,245
有明一代,边疆问题一直存在。明前期是蒙古问题,中期以后,随着海禁政策的推行和对外贸易大门的逐渐关闭,东南沿海的倭患也逐渐猖獗起来。《筹海图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旨在通过《筹海图编》来探讨明政府在抗倭斗争中遇到的来自政府层面、民间层面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何以导致抗倭斗争出现困难。以史为鉴,为现今的海防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郭湘钰  陈冬梨  吴芷姗 《学理论》2013,(17):231-232
明实行海禁政策,广东沿岸私人海上贸易发展在夹缝中得以生存,由于地理大发现导致的全球市场扩大,以漳州窑、景德镇等一批瓷窑成为广东外销瓷的主要源头。以"南澳一号"沉船考古发现为研究视角,旨在探讨明末民间海上贸易的意义与实际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海外贸易从汉代丝绸之路始,到元朝海陆并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入明以后,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及至全面的海禁。明清二朝尽管都实行了大规模的海禁政策,但在此问题的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体现出了鲜明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4.
明朝建立以来,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发展之中的海外贸易在此时骤然衰落。这与明朝实行的特有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这一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系列演变,首次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形成了独特的双轨制管理。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对该时期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从而对法律制度的作用有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清代前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包括移民限制、物品出口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规定以及民船建造规格等多项内容。这种海禁政策的性质并非惯常认定的"闭关锁国",而是中国传统陆权战略的一部分,其制定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清代海禁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剧变,这种战略尽显弊端。  相似文献   
6.
明太祖朱元璋基于"宗藩"地缘政治理念和明初的地缘政治形势,确立了明朝对外政策两大支柱——海禁政策和朝贡贸易。他的后世子孙根据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涉外政策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反过来又影响到明朝的地缘政治形势,二者在东亚"宗藩"地缘政治格局内互动。  相似文献   
7.
林明  向广宇 《新东方》2010,(1):21-24
明代海禁自朱元璋始,“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不许私人出海贸易,甚至渔民出海捕鱼也在禁止之内,对官方的贡舶贸易也实行严格的限制。洪武年间又大力整饬海防,打击海上贸易。明成祖时期,官方进行了大规模的“下西洋”行动,这样大规模的对外行动史无前例,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政治意味浓厚,且完全是官方性质,这对海上经济贸易并无太大的意义,私人海上贸易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嘉靖年间,海禁加严,私人海上贸易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许多商人、渔民铤而走险,下海成为海盗。隆庆之后,海禁有所松弛,私人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形成较大规模的海商集团。  相似文献   
8.
张振 《法制与经济》2009,(2):133-134,F0003
明朝建立以来,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发展之中的海外贸易在此时骤然衰落。这与明朝实行的特有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这一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系列演变,首次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形成了独特的双轨制管理。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对该时期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从而对法律制度的作用有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时代对海防、海外交通异常重视,往往采取海禁政策,如明初至明中页和清初,海禁成为基本国策之一。如明洪武四年(公元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谕“仍禁濒海民不得出海”。对外贸易和科技等交流,受到种种限制。但在唐、宋、元时期,都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如在唐代,福建的泉州港成为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其他为广州、高州即广东高要、扬州)。  相似文献   
10.
韩民族地处半岛,拥有与生俱来的向海性,而朝鲜时期是其向海性强弱的转折点。以海禁为大背景、防御型海洋政策为基础的朝鲜王朝,国家层面体现出消极的海洋认识,地域层面的向海性虽时有复苏,却因大环境的被动而终究得不到完整释放。从漂流问题来看,本国漂流民对海洋表现出谨慎与敬畏,却又期待漂海带来的异文化体验;外国漂流民在朝鲜王朝得到的待遇,反映出朝廷对海洋外来对象的警惕。朝鲜后期拥有进步思想的实学家们,在海洋认识的停滞上跨出重要一步,对漂流经验持积极态度,然也只到达利用海洋的认识层面,尚未上升至探索海洋的认识层面。可以说这亦是朝鲜王朝探索自身历史主体性的艰难之体现。若要在当下重新获得海洋进出的主动权,韩民族应反思历史上的向海性的变化,以主体姿态在东亚海域中为自己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