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浅析当前女性犯罪动机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故意犯罪都存有明显的犯罪动机。作为犯罪群体中一特殊群体犯罪——女性犯罪,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其犯罪动机有自身的特点。就类型而言,主要表现为物欲型、情绪型、无知型和恶逆变型等,而其中性别差异比较明显的有情绪型、无知型和恶逆变型。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13,(3):58-59
韩震在2012年12月31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但纵观历史,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敏锐地听到时代的声音。许多人被表面的东西或心猿意马的物欲搞得意乱神迷,听到的都是声色犬马;也有些人受立场和价值观所局限,听到的只是自己想听到的歌舞升平;还有许多人被日常的习惯所钝化,虽然时代的问题不断发声,他们却充耳不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似文献   
3.
霍津义,原北方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1959年,霍津义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靠着国家的助学金读完了大学。作为天津开发区的早期创业者,他曾为党和人民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年仅40岁就成为副局级领导干部。他本应有一个前程似锦的未来,然而,因为贪欲,却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相似文献   
4.
"存神尽性"问题是王船山<张子正蒙注>体系的落脚点,涉及<正蒙注>之根本宗旨和终极关怀,意义重大."神"指心神,"性"指人性,"存"与"尽"是功夫,文章重点讨论"存神尽性"论中的心性和功夫问题.文章以为船山所论存神尽性功夫并非十分清楚,但大体上可以说存神尽性的为学意义是既要穷理也要涵养,伦理意义是破除物欲的阻碍,功夫极致是达到化物不滞的境界,宇宙论意义是形死而神不亡之超道德的带有准宗教意义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5.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世界上的思想家和发明家,都是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今多元浮躁的社会,好多人已静不下心来读书,但读书恰恰是创新永不枯竭的源泉,也是构建和谐心态的基石。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书记,我对读书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6.
乔叶 《法制博览》2008,(4):22-23
“爱情与金钱亲吻?那多脏啊。”肯定会有人这么想。这个时代,爱情与金钱永远是人们最想要的焦点事物,它们也常常因此相克相生:困惑的是有钱没爱,痛苦的是有爱没钱,伤感的是钱让爱变,喜悦的是爱让钱变。而喜悦的,大约是最少的。物欲横流啊,人们都这么说:都已经物欲横流了,我还在这里宣称让本该纯洁的爱情与成分复杂的金钱亲吻,能有什么好呢?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深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产生出一种社会问题——物欲症的流行,对中国消费现状下的物欲症进行阐释,提出了要在遵循人本主义、经济主义、生态主义三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采取调整优化消费结构、推行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等具体措施来治疗物欲症,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健康和谐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8.
人的异化把人类生存发展的多种需求都归结为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也成为物质需求的形式,人变成了消费动物。被资本制造和刺激而无限膨胀的物欲推动无节制的社会生产,通过破坏和毁灭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也在破坏和毁灭人类自身。所以,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时,必须改造人的需要。通过消除人的物化、异化,才能使人类对整个社会生活和生产作出自主与自觉的调控,实现自我克制、自我超越,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观照心灵的,是滋润心灵的。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在市场物欲愈来愈膨胀的今天,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特别是青年人,他们一方面面对激烈竞争,努力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又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增强底蕴,而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自然成了他们了解和学习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王琳 《民主与法制》2011,(28):38-39
“耐得烦,霸得蛮,不怕苦,不怕死。”这十二个字曾被认为是对湖南人性格的精准勾勒。在物欲时代,“霸得蛮”的湖南人可能还多,“不怕苦,不怕死”的湖南人却已稀少。符合这十二个字的湖南人更是罕有。自称“律坛怪侠”的杨金柱就是这么一个稀罕的湖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