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曾经说过:人活存世界上,假如你想要什么,就没有什么。这叫辩证法。所以假如你真想要什么的话,就别去想它。用这句话形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再恰当不过。  相似文献   
2.
成方街 在我芜杂的童年回忆里,成方街是个频繁出现的地名。那儿有个旧北京的四合院,前后两进,当年属于何人已不可考,但在上世纪50年代,已是教育部的财产,住进了许多人家,所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杂院。  相似文献   
3.
王征 《今日广西》2014,(7):35-35
10年了,时光真是如流水如飞云。很多东西被冲淡了,被带走了,可也有很多东西是永远冲不淡,永远带不走的。富足的爱王小波去世10年了,王晨光去世9年了.他们是我的手足,手足断了,伤痛是永远的。前几天,我又做了那个梦,在梦中我回到了我们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界限的问题     
冯磊 《法制博览》2010,(10):78-78
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文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前苏联为了对知识分子进行“有效管理”,发明了一种把知识分子聚集到一起来管理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建一些筒子楼,将那些高级知识分子聚集到一起,让他们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久而久之,彼此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再后来,这些“被管理者”就在公共厨房里用往别人水壶里吐口水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相似文献   
5.
沈佳音 《党政论坛》2014,(24):54-55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9日已经揭晓,一年一度的全球文艺偶像诞生——法国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又一次爆冷。假如你上网查资料,很快便能发现这个名字离我们并不遥远。王小波和王朔都是他的粉丝,并在作品中向他致敬。王小波的小说《万寿寺》是这样开头的:"莫迪阿诺(当时的译名)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而王朔也毫不讳言《玩的就是心跳》就是模仿的《暗店街》,不过只学了个皮毛。  相似文献   
6.
姜异新 《理论学刊》2007,(7):121-124
王小波式思维以不断自我否定和保持自省的姿态向世界敞开。这一思维在思想界最大的收获是对知识分子有了新的认识:知识分子首先是一个公民,应该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保持直截了当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思想。在文学审美领域,王小波眼中的文学想象力同样是独立自主意义上的,这种想象力以新的审美形式冲击着社会道德问题,改变着人们打量世界的方式,从而得以重构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问宇星 《学理论》2014,(8):171-172
智慧、性爱、有趣是王小波生活与写作的三个原则,而这些原则的建立是基于他对"文革"时代的反思。王小波在对智慧与无知、性爱与思无邪、有趣与无趣的人生悖论中,运用反讽这一手法,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世界。王小波以存在意义的反讽为小说的框架,以修辞学的反讽为小说的表意,表述了在压抑窄小的生存空间,对人自由、张扬生活的向往,探究了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乡音》2012,(7):40-40
《孩子你慢慢来》作者:龙应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15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  相似文献   
9.
韩袁红女士不仅在学术上是王小波作品的研究者,在生活中也有着对其作品发自内心的热爱。她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研究王小波小说的专著。抱着对小说发现之发现的目的,作者不仅对王小波的小说进行学术上的客观阐释,也在尽力向我们展示王小波小说及其本人超越时空的魅力。对上述两方面进行总结,对这种发现做出分析,有助于对王小波小说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正确评介让更多的人接受它。  相似文献   
10.
书碟推荐     
《时代风采》2012,(6):32
《我的兄弟王小波》/王小平"天下至真文字,人间至亲情感"。这本由王小波的胞兄王小平博士撰写的回忆录,以"零距离的胞兄视野,向我们披露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少年史,他如何从艰难的时世走来,登上了时代的思想巅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