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著名作家琼瑶起诉"著名编剧"于正侵权一案,历时近两年,以琼瑶胜诉告终。可是,这个原本已经了结的故事竟然又有了诡异的延展:由于侵权人于正只愿意赔钱而拒不道歉.让琼瑶陷入气愤和尴尬之中。按常理,应该尴尬的是输了官司的剽窃大王于正。但奇怪的是,这个著名的于某却趾高气扬地在微博上展示他的好心情:"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生命有限,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天,开工快乐。"于某的得意在于他就是不道歉,而且谁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视剧《还珠格格》及续集在海峡两岸的开播,琼瑶笔下的紫薇格格已成了公众心目中的熟悉艺术形象。如果有人告诉你生活中有一个真正的“紫薇格格”,且是一位气韵雅逸、端庄秀美的名画家,你肯定以为这是一个天方夜谭。然而,近日爱新觉罗·紫薇——一位真正具有清代皇室血统的“紫薇格格”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向记者倾诉了自《还珠格格》开播以来她生活中的无尽烦恼。  相似文献   
3.
1.2004年,52岁的李琼瑶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担任了仪陇县新政镇南门社区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李琼瑶就遭遇了社区下岗工人因对生活无望而跳嘉陵江自尽的惨剧,深受震撼的她咬牙发誓:“不解决失业、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我就‘失业’。”  相似文献   
4.
聊博一笑     
《工友》2013,(3):62-62
雅俗共赏辉辉上小学三年级,由于受到琼瑶小说的影响,写的作文人物形象过于高洁,脱离了现实。于是老师让他回家后写一篇作文《我的妈妈》,要求做到雅俗共赏。辉辉这样写道:"我的妈妈穿着一件雪莲般的白纱裙,如云一般飘进厨房,用她的纤纤玉手握着一把菜刀,用刀刮着土豆皮……"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有一位传奇女作家, 20世纪60、70年代曾走红台港,80 年代风靡大陆,90年代依然保持强劲势头,迄今在两岸三地、东南亚, 乃至世界华人中魅力不减,人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她”。其60 余部小说流行书市,50余部影视剧热映银屏,被誉为“赚尽亿万中国人的爱与泪”。这个人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她就是琼瑶。  相似文献   
6.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续集第二部里有一个重要人物:香妃。历史上确有香妃其人,但剧中有关香妃娘娘的故事情节是琼瑶女士根据剧情需’要虚构的,里面的许多情节与正史完全不同。为尊重历史,使人们不至于被剧情或民间野史误导,笔者根据在新疆喀什香妃墓地、河北遵化旅游胜地清东陵等地的考证和在北京故宫档案馆查阅的有关香妃(容妃)的史料整理成此文,把围绕香妃娘娘发生的一些真实事情讲述给读者。  相似文献   
7.
谭畅 《小康》2011,(10):108-110
林青霞把自己娱乐圈的生活形容为"窗内的世界"。这些年,她"走出了窗外",以文字修行,写她的所遇、所思、所感、所惑。她笑称:"我在窗边写文章。"从窗里到窗外,是林青霞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相似文献   
8.
提起《逆江而上——平鑫涛自传》的作者平鑫涛,不少读者都生疏的很,倘若说他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的丈夫,那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全球的华人只有两种人,一种人知道或是听说过琼瑶,另一种人则从来不知道琼瑶。即便是在台湾读者圈中,也很少有人会把琼瑶称为“平太太”的,倒是平鑫涛每每被称为“琼瑶先生”。其实,从半个世纪前年创办《皇冠》杂志开始,平鑫涛就建树起了自己的皇冠文化王国,推介了张爱玲、琼瑶、三毛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在台湾出版界堪称业中翘楚。近年来所有风靡一时的琼瑶剧,总制片人都是平鑫涛。2005年新…  相似文献   
9.
正事件回放2014年4月,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琼瑶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封公开信在娱乐圈引起轩然大波,也成为著作权界的热门话题。琼瑶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投诉于正(编剧兼制片人)的新剧《宫锁连城》(别名《宫3》)抄袭了《梅花烙》(以下简称《梅》剧),要求立即禁播该剧,并列举《宫3》在人物主线、主要人物背景、主要人物关系的发展、支线关系和主要情节———主角的感情线等方面存在抄袭,还列举众多网友对《宫3》抄袭《梅花烙》的评论;而于正的回复是"这只是一次巧合和误伤"。  相似文献   
10.
潘晓美 《党建》2013,(1):39-39
《诗经》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却延续至今。艰辛的求学路上,那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警句,那个"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的故事都在述说着关于爱关于感恩的心情。近日,我在《党建》2012年第1期上看到《走进潘家峪》这篇文章,视线再也不能移开。仔细读来,不禁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