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行 《党史文苑》2014,(9):53-55
陈云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主张秉笔直书,根据当时的客观环境去分析、判断和评价党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粉碎“四人帮”以来,陈云在不同场合对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薄一波等党的领导人的杰出贡献做过符合实际的评价,对林彪、“四人帮”、康生等党史上的反面人物也作出了准确的评判。  相似文献   
2.
刘建林 《台声》2014,(8):60-60
中国历来有不惧死亡、秉笔直书、记述史实的传统,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台湾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身处战火纷飞的岁月,却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一部鸿篇巨著《台湾通史》。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恪守祖国传统文化、保存台湾文献的智者,身上洋溢着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执著精神。他就是今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他以言立志,在追寻精神高地的路上,不断探索,笔耕不辍,耗尽心血,无疑是鲁迅先生口中的"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3.
他是一个“小人物”,却在正义感与责任心的驱使下,秉笔直书,成为人民心中的“包青天”。他就是辽宁朝阳市经贸委的一名国家公务员邹国英。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2,(11):32-32
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初现。3月,《新华日报》全文连载了郭沫若写于三年前的《甲申三百年祭》。《祭》文秉笔直书,言说了明末李自成进京出京,由胜到败,39岁战死在九宫山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5.
东固革命根据地素有“李文林式”的“东井冈”之称誉,可为什么长久以来被淹没在中国革命的史海里而无人问津、不被重视?其中的深层原因涉及到毛泽东与李文林的复杂关系。江西省社科院首史席研究员、专家余伯流,依据大量文献史料,实事求是,秉笔直书、首次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揭秘性解读,还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北魏太武帝时期.司徒崔浩奉命率著作郎高允等人.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他们在书中据以实录,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拓跋氏祖先的言行.反映了北魏鲜卑族变迁的历史面貌。这种秉笔直书的修史精神值得称道,然而,后来节外生枝,一场弥天大祸突然降临到了他们身上。  相似文献   
7.
舒榆 《同舟共进》2012,(4):72-72
《同舟共进》精华系列一套五册正陆续推出,目前已出版《文人的骨气和底气》、《被利益集团拖垮的王朝》。《文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本书并非哪个人的著作,而是一本合集。所选文字均出自《同舟共进》。多年以来,《同舟共进》作为杂志中的翘楚,针砭时弊、以史为鉴、秉笔直书,赢得了大批读者的认同。这份劳动,自然也为杂志自身获取了不小的荣誉。  相似文献   
8.
《上海支部生活》2011,(7):25-25
镜头一:在渣滓洞的一面墙壁上,密密麻麻陈列着烈士的遗照,墙上一幅“狱中八条”是重庆“红岩”烈士们用血泪凝结成的警世之言。狱中党组织经过深刻反思,总结出八条历史经验和教训,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在脱险生还后饱含热泪,代表全体牺牲的战友,忠心耿耿地向党剀切陈词、秉笔直书,留下了以下令世人刻骨铭心的血泪忠告:  相似文献   
9.
“忧”训镜鉴 随着历史的演进,许多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十分注重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以此来砥砺自己,弘扬政声,警示后人。孟子唱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警世名言;贾谊心系天下安危,秉笔直书《过秦论》;魏征倾心国民,常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声,等等。  相似文献   
10.
我的好书榜     
解玺璋为资深的文化记者,也是秉笔直书的学者.喜饮酒,人温和,性耿直,禾鼹开罪权势。近代学者中,我第一钟爱的是梁启超,不仅因为其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一生追求新学问的精神更重要是因为他的文字,确为百年来第一好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