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孙正荃 《各界》2011,(11):23-25
人的一生,都有故事,只是多少不同,贾先生是属于故事特别多的那种人。他传奇般的经历曾让海内外不少学人嘘唏不已,可他的人生故事远没讲完,尤其是从“文革”开始之后到2008年谢世这几十年几乎还是空白。笔者有幸同贾老相识多年,一次次地听过他许许多多的新老故事。这里择其中几则有趣者供读者一哂。为避免第三人称的加油添醋,特以口述记...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1,(15):89
一、来稿应包括(按顺序写,如所附的参考格式):标题→作者姓名→→[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二、摘要主要概括论文的研究价值、主要内容,100-150字。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摘要是独立的、完整的短文,即使不精读论文全文,从摘要看仍可以了解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等信息。摘要应以第三人称写作,不宜出现"笔者""本文"等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创作的短篇小说《苍蝇》自问世以来就引起评论家们的热议。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的主人公老板的形象让人难以把握。运用叙事学中有关叙述视角的理论,可以指导读者分清这篇“第三人称人物意识中心”的典型叙事样本中属于叙述者的叙述声音与属于故事人物的叙述眼光,而结合对言语陈述手段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老板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的两面形象。  相似文献   
4.
英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指代归属常令中国读者倍感困惑。本文从涉及这一困惑的照应关系和语言环境两个方面,对此归属的取向给以合乎思维规律的判断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2,(24):97
一、来稿应包括(按顺序写,如所附的参考格式):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二、摘要主要概括论文的研究价值、主要内容,100-150字。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摘要是独立的、完整的短文,即使不精读论文全文,从摘要看仍可以了解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等信息。摘要应以第三人称写作,不宜出现"笔者" "本文"等  相似文献   
6.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月刊)是由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石家庄行政学院、石家庄市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为方便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现将稿件的编排规范说明如下:一、来稿要求(一)以50008000字为宜:(二)正文前附论文的中文摘要。要求200字左右,摘要须客观概括全文内容,不加解释和评价,以第三人称客观叙述:(三)关键词3-5个。  相似文献   
7.
郝迎聪 《传承》2009,(18):136-137
学术界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小说内容、思想的探讨上,对她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其代表作之一《倾城之恋》的叙述视角,以此来看其叙述视角的特点——视点转换。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小说内容、思想的探讨上,对她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的文章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其代表作之一<倾城之恋>的叙述视角,以此来看其叙述视角的特点--视点转换.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2,(16):97
一、来稿应包括(按顺序写,如所附的参考格式):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二、摘要主要概括论文的研究价值、主要内容,100-150字。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摘要是独立的、完整的短文,即使不精读论文全文,从摘要看仍可以了解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等信息、摘要应以第三人称写作,不宜出现"笔者""本文"等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蒋书红 《求索》2011,(2):201-203
"乃"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究竟用作第几人称代词,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文言虚词具有虚而活的特点,意义和用法灵活多变,"乃"的所指不一,也正是这种多变性的集中体现。"乃"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是广为人知的,但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却鲜有人知,且目前最为权威的工具书中,也没有能够对此进行全面归纳,存在遗漏和欠缺。考察"乃"作人称代词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是"乃"作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其后出现的是作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最晚出现的是作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