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席楠 《贵州民族研究》2016,(12):128-131
《赫索格》中的"自然"是犹太知识分子主人公赫索格悖论性认识论的客体化反映。它既象征着赫索格对"田园"传统和超验主义、个人主义的继承,也象征着赫索格作为犹太人对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盛行的美国社会的焦虑,"田园"幻灭为不受控的"荒原",他改造"自然"的试验受挫,最终他不得不回归社会。这一双重"自然"悖论也体现了美国犹太作家贝娄1960年代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2.
汪汉利 《求索》2011,(3):220-222,153
三十年来,索尔.贝娄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普通读者人数呈日益减少的趋势,八十年代的人气旺盛已演变为新世纪的门前冷落;二、专业研究人员数量与日俱增,新世纪以来甚至出现了众声喧哗的景象;三、中国作家大多对贝娄比较推崇,但与学界"一边倒"的褒奖式批评不同,作家能从各自经验出发评价贝娄,一些作家还指出了贝娄创作的某些"缺陷"。贝娄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是作家坚持"知识分子写作"的结果,也反映了多媒体时代文学的普遍遭遇。  相似文献   
3.
俞婕  王珍平 《前沿》2012,(15):194-195
思想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本质上是焦虑的.由于索尔·贝娄非常复杂的文化身份;由于文化、信仰、财富的发展不平衡性,焦虑情绪在索尔·贝娄小说中尤为突出.贝娄笔下的人物觉知到物质世界挤压着其精神空间,焦虑便自然而生.焦虑凝聚着对人性的追问、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经过焦虑的内心煎熬,实现对现实的妥协和自我感觉中的道德完善而得到解脱.  相似文献   
4.
贝娄的《贝拉罗莎暗道》从历史记忆与忘却的隐喻角度,讲述了纳粹大屠杀中的犹太幸存者及其后代在美国的种种遭际,涉及美国犹太人后裔面对民族历史的态度、“美国化”中的文化传统延续、关于人类大屠杀的哲学思考等,在传统价值与美国后现代文化的纠结中,对刻意与无意的历史忘却进行了一场心灵大审判,同时也是作家身份自审意识的一次集中体现。小说表现的不仅是犹太文化在美国的遭遇,而在于揭示了一个如何面对人类和人性灾难的道德哲学问题,因此小说具有其深刻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中的"礼物"这一双关语的分析,透过表面上洪堡死后留给西特林的礼物--两个剧本提纲,看到了代表美国作家的洪堡的命运.洪堡的遭遇象征着美国整个文化界的精神危机以及现代人的精神苦难.  相似文献   
6.
梁黎  何军 《前沿》2014,(11):215-218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翻译强调翻译家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以贝娄的小说Humboldt’s Gift为例,根据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从文化过滤的层面来分析翻译中的具体事例,以说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也就是说,由于受本土文化的限制,译者如何对原文进行歪曲、增减、渗透等,从而导致原著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在<拉维尔斯坦>中似乎在替当代中国人说话: "一批揭露者和讽刺者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8.
谈《洪堡的礼物》中的礼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中的“礼物”这一双关语的分析,透过表面上洪堡死后留给西特林的礼物———两个剧本提纲,看到了代表美国作家的洪堡的命运。洪堡的遭遇象征着美国整个文化界的精神危机以及现代人的精神苦难。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愁容     
索尔·贝娄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比一般得奖者写得好。在《赫索格》中他写到拆房子,“到了路口,他停下来看拆卸队的工作。巨大的金属球摆动到墙上,轻易地穿透了砖面,进入房间,懒洋洋地浏览着厨房和客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