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开国 《现代法学》2007,29(4):37-43
在城乡分割的土地所有权双轨制背景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应受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牵制,国家应垄断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一级市场,独占城市建设用地高额级差地租利益,这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才公平合理。因而在城市规范区内,我国应当继续坚持城市建设用地先征后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以《资本论》中界定的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土地这一典型的不是劳动产品、自然生成的自然资源的代名词来展开论述。认为地租是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价格,其包括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而自然资源的价值即是其各期使用权价格除以利息率后的加总。因为土地本身没有价值,这种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资本化的表现。那么,这个"价值"显然就是虚拟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决定及价值实现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引言所谓农地制度,即农村土地制度的简称,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农村集体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我国现行的以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  相似文献   
4.
5.
土地使用权流转若干法律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已使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主要是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改革显得十分迫切。现代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以效率优先计,应当构建包地大户的设备、技术强制认证制度和优地使用重税制度;以保障公平计,应当构建包地大户风险金政府提留制度,由国家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并同步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经营过程中,大量农民土地被征用,各地政府占有大部分增值的土地级差地租,而失地农民只得到了很少部分补偿。作为土地使用者和占有者的农民本应参与这部分新增级差地租的分配,但事实上,作为弱势群体的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还失去最基本的家庭经济保障,新增级差地租也无法享有。本文就征地补偿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导致他们不能参与级差地租分配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欠合理的征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级差地租与欧佩克市场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 《西亚非洲》2001,(2):10-15
作为一个国际石油卡特尔,欧佩克的市场战略对国际石油供应影响巨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欧佩克实行的主要是低价扩额战略.然而,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这一战略并没有取得预期成功.21世纪初,为了保持合理的价格和市场份额,欧佩克必须扩大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以及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土地增值。本文围绕土地增值所反映出的各方利益博弈展开论述,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博弈的现状及其成因,并由此剖析权力和资本如何参与土地城市化过程中的增值和分配。针对目前困局,文章最后提出了改进权力运行方式、改变权力-资本关系、明晰土地产权制度、提高民众议价能力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 1.资源条件和地理区位的影响.东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很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人民富足.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人烟稀少,广种薄收.同时,东部地区水陆空交通发达,还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西部地区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基础结构薄弱,必然使经济活动成本提高,失去应有的竞争优势.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东西部产生收入差距的本质根源就是由于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了级差地租,东部地区农民获得了高于西部地区农民的级差地租收入,因此造成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劳动价值论基础给予高度肯定,对其地租定义及前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等理论错误等进行了分析批判,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生产关系非历史超历史的理解。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再生产出发确立了完备的地租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地租的社会生产关系本质,彰显出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