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长期担任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主席。他无比热爱苏维埃、衷心拥护苏维埃、誓死捍卫苏维埃,具有相当浓郁的苏维埃情结。"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是方志敏在狱中写的自传性质的文稿,有6万余字,主要回顾他从事革命的经历,特别是对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形成、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方志敏领导组建的“廉政轻骑队’和“廉政突击队’,令腐败分子闻风丧胆 红色政权反腐败斗争有着悠久的传统。1932年,闽浙赣苏区已出现了“打土豪归公,缴枪有赏,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口号。当时,国民党对闽浙赣苏区实行残酷的经济封锁,造成苏区原材料、食盐等物资奇缺,经济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3.
吴满有为陕西横山县人,1928年来到延安,住在延安城南柳林镇吴家棘园,因擅长农耕和经营,逐渐致富。他响应边区政府各项政策,积极购买公债,一时间成为延安家喻户晓的人物。1942年,为了对抗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政府发起了大生产运动,为实现自给自足而努力。这段时期的农村政策体现了毛泽东务实灵活的思想,即应同意农民保留生产所得的财富,以奖励其生产意愿。这种富民政策等于是同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生产技能以及财富创造上起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60周年。60年过去了,中国该不该参战,还在争论之中。对志愿军参战持否定意见者,基本是以“中国不参战”为前提条件在作辩析。但辩析时却不是以史实来作论据,而是以想象来得出结论。这类辩析结论肯定是不能成立的。例如“中国不参战,美国就不会有长达20年的经济封锁”。“中国不参战.台湾早就解放了”等等。本文也以“中国不参战”为前提条件.但以史实作论据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军民在日本侵略军的频繁扫荡和“经济封锁政策”中,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和经济压力。为了反击日军的“囚笼政策”,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开始注意经济问题”,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做法,在太行区实行灵活的经济政策,活跃市场贸易,推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吴烈  孙国 《新湘评论》2013,(4):41-42
上世纪40年代初,国民党加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我们中央警卫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相似文献   
7.
王卫斌 《党史文苑》2009,(11):47-48
1928年10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围剿”,赣西南苏区的吉安县东固区奋起抗争,依靠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率先成立了中央苏区首家消费合作社。  相似文献   
8.
《红星照耀中国》成为“毛泽东热”的起点 延安时期,国民党在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大肆进行新闻封锁和歪曲宣传。正如一位美国记者所说,国民党“制造了大量的谎言说他们犯下的各种罪行,用来煽动对红军的仇恨”。在欧美国家、在广大的国统区,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中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中共中央也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即苏区),除进行一次次的军事“围剿”外,还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和交通管制,企图以此切断苏区与外界的商品交换和人员来往,困死苏区军民.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苏区人民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推动了赤区与赤区、赤区与白区间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换,较好地保障了军需民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