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耶稣受审记     
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败亡的原因之一,或多或少,都可能是由一桩极端残忍和不公平、不正义的审判而引起的。而那场不公正审判的受难者,却有一个在全球妇孺皆知的响亮名字--耶稣。这一罗马史上最重要的审判发生在耶路撒冷的普雷托里厄姆。  相似文献   
2.
《党政论坛》2011,(6):38-38
画面赋予耶稣诞生一股阴霾的气氛,人物表情凝重,与一般歌颂耶稣诞生带来欢乐的画相反,作者反而想表达出人类前景充满更多不确定因素的担忧。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1,(3):38
《圣方济各、圣劳伦斯与耶稣诞生》价值:2000万美元画面赋予耶稣诞生一股阴霾的气氛,人物表情凝重,与一般歌颂耶稣诞生带来欢乐的画相反,作者反而想表达出人类前景充满更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季宗 《中国减灾》2009,(7):42-43
是谁先把西方地震知识传入中国?是380年前在北京传教的耶稣会士龙华民神父. 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精神困境全球化的时代。 信奉佛陀的人讲慈悲,信奉孔子的人注重仁,信奉耶稣的人强调爱。慈悲、仁、爱虽然是三个不同的词,但意思却是一样的。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用一个词——“仁爱”来概括它们的内涵和外延。 佛陀、孔子和耶稣并不反对我们持有财富,他们反对的是财富持有我们,大活人成为财富的奴隶。  相似文献   
6.
澳门,在欧洲耶稣会士的推动下,扮演着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要角,一度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这个新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今天我们对澳门文化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所引发的知识汇通,是中西文明互鉴的客观需求和重要表现。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知识汇通模式:“中学为本”“西学为本”和“中西学并举”。它们分别以“西学东源”“中学西源”和“中西学异源”学说为理论依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发挥了主流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如何将中西知识实现恰如其分的对接,仍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的三种中西知识汇通模式或可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圣经》是历史、哲理与伦理、神话的统一体,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人性的贪婪、邪恶、嫉妒、凶残、诡诈、恶毒、狂傲以及战争频仍等灾难的反思,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圣经》的写作宗旨在于建立上帝的权威,抨击"异端邪说",祂口口声声说,人的一切要靠上帝恩赐,而根本目的是要人认识自己的人性之恶。但上帝又是独断、偏狭、专制、独裁的,耶稣的降生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为完成旧约时期无法完成的使命——基督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耶稣的人格体现在神格之中,这是人的创造;祂要人怀揣谦卑去追求真理,要"爱人如己";祂用宽容、忍耐、仁慈和谦卑和牺牲精神诠释了人的本质,满足了人们向往解救自身精神上的需要。基督教创新了犹太教的神学思想,谱写了人神关系的新篇章。而实际上,是人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拯救自己心灵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的灵魂人物苏格拉底与希伯来民族的圣典<圣经·新约>中的耶稣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光辉的两个理想形象.旨在探寻原型批评理论视野下两者形象深层次上的共同点,从而找到植根于各自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中的苏格拉底与耶稣形象之间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0.
“四书”域外传播史是“中学西传”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结合“礼仪之争”这一时代背景,可对比利时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的儒学译介成果进行梳理,重点关注他于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的儒学典籍译著《中华帝国六经》(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 )。进而以该书《中庸》译文为例,比较卫氏译文与其他拉丁文译本之间的异同。一方面勾勒出16-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翻译与阐释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着重探讨卫氏译文的独特之处及个中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