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胡应麟“格以代降”、“兴象”说(一 )胡应麟论“格以代降”,认为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风格 ,如“离骚、九章 ,怆恻浓至 ;东西二京 ,神奇浑璞 ;……唐人律调 ,清圆秀朗 ,此声之各擅也。”不同诗体具有不同的美学品格 ,如“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绝句之构 ,独主风神 ,此结撰之殊途也。”然而他具体的评论中还认为时代风格与美学品格后不如前 ,仍然以古为尚 ,他说 :“其文日变而盛 ,而古意日衰也 ;其格日变而新 ,而前规日远也”。他在“体格日卑”的基础上 ,崇尚汉诗 ,认为汉诗格高 ,“汉多主格”、“直写胸臆”、“浑然天成 ,绝无痕迹”…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中晚期文学复古思潮和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影响下,胡应麟阐发了他的一系列子学思想和观点,其中"更定九流"是其子部目录学思想的呈现,"东京以降无子矣"、"唐代子书寥寥"是对子书时代特性的总结,"子有其体"是对子部典籍文体特质的认同,"佛家教义战国诸子悉备"是对诸子思想包容性的认知和揭示。胡应麟的子学思想既有对子部学术发展史的梳理,又有对子部典籍特性的认识,在明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与魏诗的关系、<十九首>的拟作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中"兴象"是其论<十九首>的主旨.胡氏的论述有得有失,但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效柱 《求索》2008,(4):180-182
胡应麟在《诗薮》中倡言以神韵论诗,多侧面展示“神韵”所表征的诗学审美旨趣,已基本形成神韵说的思想,认为诗之神韵宜以格调为基,而格调应以神韵为归,注重于对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的把握,在我国古代神韵理论的发展中,上承庄禅学说之美学精华,中得严羽妙悟理论之精髓,下启王士祯神韵理论之端倪,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亚南 《求索》2007,(11):213-215
胡应麟出生于明代中后期,明代中后期心学之风盛行,学风浮躁,学术造伪之风盛行。在这种学术环境下,胡应麟坚持己见,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学术与古代文献。并且从买书、藏书到图书分类、辑佚、校刊、辨伪都提出了自己的学术主张,成为明代学术圈中独树一帜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来的重要命题"格以代降"是一个极容易产生歧义的命题。学界往往认为该命题就是意味着"文学退化论"。那么"格以代降"是否就只有这一层意思呢?它是否还有其他的含义?这些都值得思考。从"格以代降"的字面意思以及提出此命题的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考辩,以求揭示该命题的实质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胡应麟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其诗学专著《诗薮》是一部体制意义与理论意义兼备的诗学著作,在明代后期诗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人们对《诗薮》的贬抑多于褒奖,尤其以明末清初钱谦益的评价最为典型,对后世的负面影响也最为明显。我们将历代对《诗薮》的诗学研究分为两大时期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根先 《学理论》2009,(14):133-134
本文认为胡应麟的图书分类思想,既有对图书分类体系演变的探讨,又有对四部分类法的分析与改进,且对书目著录方法也颇有研究。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他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贤 《传承》2011,(6):64-65,67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与魏诗的关系、《十九首》的拟作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中"兴象"是其论《十九首》的主旨。胡氏的论述有得有失,但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充满意义的形式——论胡应麟《诗薮》对绝句的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诗歌这种体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其形式上的内在规律的探索及自觉运用大大促进并升华了诗歌的表现内容。诗歌的格律突出体现了形式方面的个性,这一个性拥有高度的生气,它是促成唐诗呈现出骨气端详、兴象玲珑的整体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中对绝句论述的分析深刻探讨了格律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