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位现代西方哲学家、现象学家——舍勒、梅洛-庞蒂与施密茨,结合对羞感的探究,对“身体”进行了深入思考,从多方位展示了身体的丰富质态,挖掘了身体之羞的伦理意涵。舍勒由羞感确证了人是身体之在。人作为身体之在,意味着身体不仅仅是归属于人的一个事实,更是人生在世的一种方式。梅洛-庞蒂将身体场域化了,身体的存在就是身体场的存在,如果没有身体场的构造,没有模棱两可的两极振荡,就不会有羞感发生。施密茨认为羞感是一种关于身体震颤的源初生活经验,是人“当下”的处身情态,羞感可以在身体的震颤状态、在身体情境中被把握到。三位哲学家关于身体与羞感关系的思考,开辟了一条从情感理解身体的道路,也进一步敞开了身体伦理学的论域。  相似文献   
2.
冯凡彦 《前沿》2013,(19):62-65
舍勒认为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是共同体精神的破碎,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道德文化危机与意义危机,而深层根源在于价值秩序的颠倒.在他看来,自我获得的价值凌驾质性价值、有用价值凌驾生命价值、世俗价值对神圣价值的倒置等价值颠倒,是导致现代人意义世界凋敞的根本原因.舍勒在价值秩序理论基础之上,对现代性问题展开深刻反思与批判,为我们理解现代性、观察现代社会开辟了一个全新视角,但理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3.
密尔和舍勒都是生活在社会冲突比较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他们的伦理学说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克服激烈的冲突、建立良好的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要建立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的伦理原则,而在这一点上我们从这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中能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章的写作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阐述狭义的良知--即是非之心--的不同意涵,以及它所支撑的道德框架。文章澄清了两种类型的良知:(1)作为道德判断之能力的良知;(2)作为道德知识和标准的天理良知。此外,文章也通过现象学的描述分析良知的不同特征,良知其它的特征将在另文讨论;如(3)作为道德动力的良知;(4)作为实践能力的良知。良知的这些面相为道德情感所贯穿。第二,在对良知特征的阐释中,文章对治儒家话语中关于良知天理所出现的两种理论问题。第一种理论将王阳明的良知观念看作对特定事件的固化认知,以及即时的反应。这种解读不能真正地认可良知扩展、反思、道德培养和制度革新之可能性。第二种理论将良知理解为不具有具体内容,而仅仅是抽象的本体。通过合理地理解,即从道德情感的视角来检视时,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既认可我们总是可以触及良知的具体内容,又提供了深化与培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马克斯·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是围绕人、内驱力与抵制这三个核心概念建构起来的。正是这一具有很浓的生命哲学色彩的构建机制使得他把宗教知识视为最高等级的知识,而把形而上学知识和实证科学知识依次置于宗教知识之下;同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很难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尽管如此,他的知识社会学的理论确实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哲学家弗兰克与德国价值伦理学大师舍勒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又交往甚密。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给我们提供了重建基督精神气质的多重维度,并终生寻找着人的精神位格。在对待人的精神与生命、人与神的关系上,他们的观点有同有异。他们的基督教人学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人的精神现象,进一步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和人道主义思想,思考人的生命意义、人的自由、人性善恶和道德等问题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翠华 《唯实》2010,(5):46-50
尼采断言“基督教的爱理念”是最精巧的“怨恨之花”,指出现代人都患上了“时代病”——虚无的生活状态下隐藏着的是人对世界的怨恨。舍勒承接尼采的怨恨命题,驳斥并改写了尼采关于基督教道德是“奴隶道德的起义”的命题,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起义,怨恨与现代性同构。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舍勒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趋向的未知者(X),与其他生物相比,人既是自身的死胡同,又是出口;这个出口在于人是精神趋向的未知者;精神是人和其他生物本质区别的规定性,精神既是软弱的,又是和生命一同升华的。人不仅是精神的存在,而且是精神趋向的存在;这种精神,不是定在或此在物,而是趋向的、不断建构着的在者。  相似文献   
9.
从怨恨切入,对西方文化危机进行价值批判,是尼采和舍勒的一个共同点。然而,在共同批判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基础探究的过程中,两位思想家的结论却相去甚远:尼采指证基督教道德是怨恨的结晶,而舍勒则将目光瞄准现代仁爱。  相似文献   
10.
对“欺罔”(“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现象学反省在舍勒整个现象学时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与“自身被给予”相对,“欺罔”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被给予方式,“自身欺罔”或“价值欺罔”则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自身”或“价值”的被给予方式.舍勒对这一问题的现象学反思与其现象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他的最终目的是在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