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一种价值观范型的转换,即从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转换。这一价值观范型的转换在总体上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和改进社会价值观的建设,促进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合理建构并使之成为真正具有权威性、范导力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吴秉衡 《检察风云》2013,(20):95-95
南宋词人题《梅花》一诗:“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却不知为明代的德化窑瓷器来了个点晴之笔:“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明人的时尚也传至欧洲大陆,那里的人们则有趣地将这些精致的瓷器称为“中国白”。  相似文献   
3.
张孝祥是南宋前期政治家和著名词人,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词篇。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灭亡不久而南宋又岌岌可危的时期。在南宋150余年的历史中,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基本离不开抗战与主和这两种主张,张孝祥23岁中进士第一名,从政凡15年,他的政治态度如何?官修的正史把张孝祥说成一个圆猾的两面派。  相似文献   
4.
严雷 《新长征》2008,(5):54-55
冯延巳、晏殊、欧阳修同是生活在五代及北宋前期的词人,他们所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更为巧合的是他们都担当过同一职务——宰相。他们也有着同样爱好一以词寄兴。身为宰相的他们,身兼要职,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责任。必然生出许多忧愁。细观三家词作,虽同为愁语.但对愁的理解和解决方式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1):48-48
事情发生在道光年间,北京城里爆出了一件轰动一时的绯闻,人称“丁香花公案”。案中女主角是清代女词人顾太清,男主角则是一代文豪龚自珍。  相似文献   
6.
正一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创作了315首七绝组诗,这一年正是农历己亥,故名《己亥杂诗》。组诗中的第5与第125首,最为今人称道而选入中小学课本,其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由此流行于世。然而,并不是每一首诗都给诗人带来荣誉,比如,第209首,反而让他中了蜚言的毒箭。  相似文献   
7.
秋色     
秋色,不同的人描写秋色,会写出不同的景色。有人把秋色写得很凄凉,萧条;有人把秋色写得悲壮,荡气回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秋色最凄凉的我认为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那首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相似文献   
8.
"中国模式"及其世界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于"北京共识"的"中国模式"是对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现代化路径以及文明推进方式的概括.本文正是要在"中国模式"内涵理解基础上探讨中国的改革发展方式能否成为他国或地区改革发展的范本,探讨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能否成为他国或地区现代化路径上值得仿效的范型,进而探讨作为"中国模式"根基的中华文明能否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模本.  相似文献   
9.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融合与分裂中此长彼落 ,且都对认知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影响 ,科学主义带给认知心理学以繁荣又使之走向困境、人文主义的批判有其合理性又失之偏颇。两种文化的认同比对立更具建设性。认知研究应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即哲学的考察、结构与过程的考察、生态学的考察。未来一个时期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研究范型仍以主流形式存在 ,但生态学范型会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该领域研究可能出现一种现象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王爱军 《各界》2014,(10):50-52
历史上的父子文学家中,北宋的晏殊和晏几道可谓当仁不让,世有“二晏”之称。与父亲晏殊高居宰相,一生风光不同,晏几道经历了家道中落的悲凉,饱尝世间冷暖。好在,天性孤傲的他不以官场为意,一生只痴迷于写词。同时代的好友黄庭坚曾说他“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因为这份“痴”,他不仅在名家辈出的宋朝词坛赢得了一席之地,而且获得了“宋词小令第一人”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