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发行量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一;其翻译与传播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不过,上世纪的《宣言》研究或以学理性不强的撰写学习体会为主(50年代至70年代),或侧重于解读《宣言》观点、挖掘其当代价值(80年代至90年代),以翻译传播为专题的研  相似文献   
2.
1926年敬隐渔在法国《欧罗巴》杂志上发表的《阿Q正传》法语节译本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但却屡遭中国评论家的诟病。张伯伦先生经过五年的调查,在2015年出版《敬隐渔传奇》,以大量新发掘的文献资料再现了这位天才作家和翻译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2016年,张伯伦出版《敬隐渔文集》,使深藏于历史的敬隐渔的译作、小说、评论和书信与当今读者见面。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近年来中国本土发展日益成熟的全面、动态的翻译批评理论。本文利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得之不易的敬译《阿Q正传》的法译本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从社会学、翻译学、历史学的角度探究敬译本的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以及译者行为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争光与增辱     
刘洪波 《唯实》2001,(1):72-72
有些“为国争光”行为 ,其实为国家增加了耻辱。曾读过一本苏联的科学史著作 ,是“向老大哥学习”年代的汉译本。那里面即有许多“为国争光”的材料。蒸汽机是谁发明的呢 ?不是英国人瓦特 ,而是俄国工匠波尔祖诺夫 ;电灯的发明者不是美国人爱迪生 ,而是俄国的亚布洛奇科夫 ;无线电发明人不是意大利的马可尼 ,而是俄国的波波夫 ;把飞机飞上天的不是莱特兄弟 ,而是俄国的莫扎伊利基……按这套历史讲下来 ,我深信如果受教育者是一个俄罗斯人 ,肯定会大大地增强民族和国家的“荣誉感”,写历史的人“为国争光”的用心似乎是实现了的。这搞法还能…  相似文献   
4.
蔡宝鑫 《工友》2014,(5):50-51
正"好的文字总是令人失语,伟大的作品更是令人心存敬畏,不敢多加评论。精彩如《纸牌屋》这样的小说,我辈只有如痴如醉地倾心捧读。"翻译者何雨珈在其翻译《纸牌屋》的译后记中,这样写道。1989年,政治惊悚小说《纸牌屋》横空出世。今年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中文译本,这是该书首次在中国出版。25年前写成的《纸牌屋》,仍然经久不衰。有着什么样的独特之处吗?永远的诡秘政治政治是个什么东西?有人说,政治是国家不断向前的旗帜;也有人说,政治是妓女的内裤。在两种观点中,我很迷  相似文献   
5.
余玮 《党课》2014,(24):103-105
1920年春,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一个年轻人在油灯下翻译一本外文书,很投入,竟错把墨汁当义乌红糖蘸着粽子吃。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有3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其中就包括其在1920年夏秋读到的那本书,这本书就是“红色经典”《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二十世纪20年代初,《共产党宣言》经陈望道翻译进入中国后,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然而可惜的是,《共产党宣言》这本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革命文献,它的中文第一版本在中国大地却迟迟没有找到。周恩来总理生前一直关注着《共产党宣言》第一版本的寻找。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囿于历史和主体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之争仍存在诸多"被遮蔽"之处,由此引发了国人的探索和争鸣,在此基础上,《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互文性视域看,"社会主义"之争是《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着陆"的"前提",相应地,《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亦因应和再造了这一"前提",从而实现了国人在观念上、心灵上、学理上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标志着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曾两次回忆自己青年时期读《共产党宣言》的情况.根据推测,在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前,他应该已经接触过北京有关报刊上所刊登的《宣言》译文;根据有关回忆,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后,应该读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的油印本《宣言》和《国民》杂志刊载、李泽彰翻译的《马克思和昂格斯共产党宣言》两种版本;1920年5月,毛泽东到上海拜访陈独秀时,很可能通过陈独秀阅读了陈望道翻译的正在核校过程中的《宣言》全译本.陈译本《宣言》正式出版后,毛泽东曾多次认真研读,受到深刻影响,以致毛泽东在日后的回忆中均强调自己青年时期所读的是陈译本《宣言》.  相似文献   
10.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首篇传播至海外的著作.除众所周知的俄文和英文译本外,满铁曾于1929年翻译出版过该文的日译本——《湖南农民运动情况报告(毛泽东)》,目的是比较分析国共两党农民政策差异.翻译者署名"高山谦介",真实身份是日本著名"中国通"佐佐木到一.译文所据底本应是1927年4月长江书店单行本,但在文本内容和结构上都有所改动.该译本对于研究毛泽东著作在海外传播过程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