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90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青 《青年探索》2006,(4):96-96
人,作为万物之灵,悲壮地栖息于苍茫大地下,用心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用信念去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人之所以诗意,是因为他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显出人性的美丽。洪战辉作为感动中国最年轻的人物,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人民,而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之天使。”是的,他们用爱之天使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中国。地承万物,心存爱的天使,方能成就美好人生;寸心载世,心有责任之天使,方能抒写诗意的人生之篇。今年或前几年所有的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曾用爱之天使诠释了生命,以责任之天使感动了中国,他们托起了中…  相似文献   
2.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才情超众的文学家,一位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宇宙洪荒时期,天空有缺,女娲炼五色之石补天。宋代苏轼流放海南,在儋耳山的道路旁边,所见尽是"补天遗"的石头,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意深远。道光《琼州府志》载,自隋唐至宋元明历代"谪宦"、“流寓”海南者共66位之多。这些人不正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  相似文献   
4.
张洋 《理论学刊》2006,(8):126-127
在《秦腔》中,秦腔已失去了统摄乡村精神世界的力量,作者不得不突破对象征意象的依赖。《秦腔》的叙事视角使诗意乡村走向世俗乡村,对史诗价值的追求使文本的历史真实性压倒了诗美品格。乡土诗意的消解是乡土文化裂变的信号。  相似文献   
5.
<诗经·秦风·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透过<蒹葭>的艺术美,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观、道家文化顺随自然的精神追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柒月 《廉政瞭望》2013,(4):20-21
200年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出“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的诗句。拥趸者们纷纷紧随其后,竭力阐释属于自己年代的“诗意栖届”。200年后,我们的时代如此热衷于重口味,辛辣刺激、猛烈奇异、光怪陆离;全都生冷不忌,却将理想情怀、文明礼仪忽略一旁。在重口味的掩盖下,现代人的“诗意栖届”似乎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7.
正因为阅读,生命溢出芬芳;因为阅读,生活诗意奔放!4月23日,四川省2016年"书香天府全民阅读"暨泸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在泸州市江阳公园隆重举行。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在启动仪式上说,阅读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未来的走向。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的具体生存境遇出发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探求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作为精神存在物,在满足生存需要后,还要为精神需要而努力。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们逐渐失去精神栖居的理想家园,孤独,冷漠,分离,焦灼,隔膜等,正在一步步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一屋俩婆孙》以平凡的温情故事,演绎了一部现代文明的寓言,凸显了现代物质文明与人类精神归宿这一深刻的矛盾,显示出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焦灼与期待。  相似文献   
9.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谷超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2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新制造”双引擎驱动经济,大运河、大径山、西溪湿地生态绝佳。在杭州市余杭区,一边是互联网大数据的高速运转,一边是山水林田湖草的和谐共生,“出则繁华入则静谧”的诗意生活悄然演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