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夏道平(1907~1995),湖北大冶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抗日战争爆发时弃笔从戎,后转任国民参政会经济建设策进会研究室主任。1949年到台湾后,辞去公职,曾与殷海光等人一起担任《自由中国》半月刊主笔。后来先后任政治大学、东海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教授和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王光英先生总是一口地道的京腔,因为他是北京生人。今年8月将满90高寿了,真快呀,当年健步壮实的英才,转眼已是期颐之年矣!他是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他曾任过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又曾任八、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知名度很高,海内外工商界都认识他,这当然也因他曾任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有关系了。他还是个京戏迷,一直任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名誉会长。  相似文献   
3.
邹青 《两岸关系》2014,(8):45-47
<正>hello,panda,I love you……因为它是四川的宝贝,因为它是黑白世界的唯一色彩……7月12日,随着川台两地大学生在共同创作的主题歌曲中挥泪告别,由四川省台办、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共同主办的"Hi熊猫Hi四川"川台学生爱心守护大熊猫体验营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从7月6日开始,以"探  相似文献   
4.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3):F0002-F0002
魏宏运,男,1925年生,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专攻历史专业,1948年入南开大学学习。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题、副教授、教授,198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5.
沐泽 《台声》2009,(2):95-95
杨力州,台湾纪录片工作者。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所毕业,曾经担任复兴商工广告设计科专任教师,目前担任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讲师及台湾纪录片发展协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6.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清晨,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北平,一队日本宪兵乘卡车从西苑直奔燕京大学,封锁了学校,大肆搜捕抗日师生。就在燕京大学沦陷之时,三位“洋教授”的奋力斗争令人感动和敬佩。投身中国抗战燕京大学是1919年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平开办的大学,也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与北大、清华、辅仁大学齐名。  相似文献   
7.
1 辅仁大学是由天主教会设立的. 1911年,中国天主教界知名人士、江苏丹徒人马相伯和北平人英敛之鉴于天主教在中国仅有两所大学,上书罗马教庭,请才高德硕之士,来中国增设公教大学,发扬中国文化,介绍世界知识.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计划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大师的素心     
<正>1929年,吴组缃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次年转入中文系。毕业后,在清华研究院继续学习。读研究生期间,他曾选了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六朝文学课,在学期作业中,他骂六朝文学是娼妓文学,刘教授非常生气,就给了他一个不及格。但刘教授同时也托人带口信给他,只要他改变观点,就可以过关。当时,吴组缃已经结婚生子,全家要靠他的奖学金生活。一门课不及格,就意味着拿不到奖学金,而拿不到奖学金,全家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小康》2007,(10):88-89
娄师白,名少怀,祖籍湖南浏阳,1918年生于北京,194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历任北平京华美术学院讲师、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燕京书画社顾问、北京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研究会会长、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总顾问。高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辅仁大学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它的建立和发展凝聚着国人无数的心血。1950年辅仁大学事件是建国初期发生的一件大事,党和政府对这一事件做出了迅速而果断的处理,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收回接受外国津贴学校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