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苗乡俗语云:“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繁衍生息,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2.
徐志贵 《当代贵州》2011,(3):F0004-F0004
银饰在贵州不仅是饰品,同时也是贵州山区生活的必需品。贵州各民族皆有喜爱银饰的习俗,其中尤以苗族为最。苗族制作的银饰在演绎苗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示着苗族的个性美和时尚美,使苗族银饰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正云 《当代贵州》2009,(11):F0004-F0004
苗族银饰历史久远、品种丰富、工艺精湛。银饰艺术不仅表现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与勤劳智慧.也深蕴着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犹如贵州高原上用白银谱就的诗韵、抒写的华章。  相似文献   
4.
当前流行的"苗银"一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的佩戴有其传统与文化,明清起则以白银硬通货为原料制作银饰。白铜作为替代品有其产生渊源,但不能替代苗族银饰的文化精髓。用"苗银"来称呼白铜饰品,和用盛装女子指代苗族一样,是伴随权力与资本的话语制造。  相似文献   
5.
我是雷山控拜村的银匠龙太阳。这几天是苗族的"六月六"吃新节,邻近的麻料村、乌高村、堡子村的人都聚到了我们控拜。我们在村口搭起舞台,挂起幕布,有的比试银饰制作和刺绣,有的唱情歌,老人们坐在大石头上用苗语摆家常,外地的游客掏出相机和摄像机拍个不停。仅仅三天的活动,参与的总人次高达六七万。这种热闹场面在前几年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6.
银饰编花     
《当代贵州》2008,(7):F0004-F0004
王文荣、王文华兄弟三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工艺作品曾获2006年“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三等奖、2007年“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二等奖及“贵州名匠”称号。  相似文献   
7.
斗茶品建盏     
早年,笔者在隋唐大运河遗址周边,收得一枚包银口建盏,即建窑兔毫银口盏。内口沿处有约1.5厘米宽的银镶边,外口沿的银边痕,宽0.5厘米,银饰已被氧化得斑斑驳驳,锈蚀得所剩无几。盏口沿上还有—横约5厘米、纵2.5厘米的粘修痕,不缺肉。乍看品相一般,底釉为柿褐色,釉而的黑色兔毫纹,只在状若垂泪的厚釉部分有发出,碗内下部有大块的柿釉没能发出兔毫来,看胎釉特征,类似于建窑系福清窑的作品,东两一眼老、有残。  相似文献   
8.
苗族与银饰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银饰文化的形成,是苗族居住区域、生产技术、审美观念、巫文化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肖露 《当代贵州》2007,(24):8-9
11月下旬的南粤大地依旧艳阳高照。 广州市东方宾馆门前,阳光正巧洒在一群欢快的苗族姑娘身上,她们身着隆重的银饰盛装,随节奏而律动,摇摆着的银饰时不时发出轻脆又和谐的撞击声。热情而多彩的贵州就这样向广东敞开了怀抱……  相似文献   
10.
正生长于台湾,从小喜爱民族艺术的我,在学校期间常常穿梭在台湾的原住民村寨中,深感民族艺术的质朴与真实。我与贵州的因缘际会从1989年开始,拜开放大陆探亲之赐,得以踏上中国故居,过去所学地理、历史名词一一用脚来量度与印证。慢慢地,我发现最能留在心中的,除了历朝故土山河之外,居然是僻居各地的少数民族身影。其风土人情深深的吸引感动了我这来自台湾乡间的旅人。20多年来我探访贵州已不下百次,基于对苗族服饰艺术的热爱与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