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吴志菲 《党史文苑》2005,(12):12-17
巴金档案盘点: 巴金,原名李尧棠,浙江嘉兴人,中国现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与编辑出版家,被誉为"文坛泰斗"、"世纪文学老人"、"中国文坛巨擘"、"中国文坛的一面旗帜".1904年1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历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出任过全国人大常委;生前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2.
李乔 《法制博览》2011,(14):62-63
真理在“中间”斯大林说:“真理在‘左’和右中间。”此话正确,也很精辟。斯大林自己把握得怎样,姑且不论,但这句话说得确实好。中国的儒家实早有此意。《中庸》谓,执其两端用其中,《论语》谓,过犹不及。“过”与“不及”亦即“两端”。“过”与“不及”都不对,  相似文献   
3.
对名家手稿的收藏传统,在国际上一直沿袭以图书馆为主要收藏机构,并专司人员对手稿进行征集与保存。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图书馆对手稿的征集与收藏已十分重视。其中"上图"设立的中国名人手稿馆,一直以抢救和保存这些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巴金去世,我又一次阅读了他最后的著作《随想录》。因为我记得,他暮年还奋力写作,完成了那150篇随想随记的短文,向读者说了许多心里话,主要是他非常重视的一些教训。我纪念他,就应该重温这些宝贵的遗教。记得第一次读《随想录》,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文革”过去还不到十年,我自己对受运动的苦还记忆犹新,很敬佩巴金那些控诉“四人帮”和分析“左祸”由来的文章。我在这些文章的许多地方划了彩色笔的线,表示重视和感动。现在,看过那些文章我不禁更加感佩。巴金的这些遗言,是他最后的贡献,令人难忘。巴金的《随想录》反复描述“文…  相似文献   
5.
懂得忏悔     
最近为了写一篇有关巴金的文章,又在重读巴老的《随想录》,看到《解剖自己》一文中巴老说:“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我常常这样想,也常常这样说,万一在‘早请示,晚汇报’搞得最起劲的时期,我得到了解放和重用,那么我也会做出不少的蠢事,甚至不少的坏事。当时大家  相似文献   
6.
<正>左、"左"、极左、右、极右;反右,反"左",反"形‘左’实右",反"左"防右,等等——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些词、这些事;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史,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是"左右"这两个字的历史。凡是有政治头脑的  相似文献   
7.
展华 《传承》2009,(1):62-62
小时候,每当快到除夕,当家的祖母会不时给我精神鼓励:"孩子,争取考出好成绩,年夜围炉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吃的问题总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而年夜围炉则是一年中最有诱惑力的大餐,我巴不得日历很快就  相似文献   
8.
我没有稿子,准备了一点素材,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引证。一篇没有稿子的报告,人们不会求全责备,说错了,大家批评就是了。今天我是来跟大家谈心的。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写文章。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讲,可能还要求你们用心创作,用心演出。许多老的文学艺术家,是我的前辈,应该说我是读着他们的作品长大的。许多比我年轻的文学艺术家,看到他们的成长,我心里又感到非常高兴。在座的许多文学艺术家,你们的许多作品我读过,有些人认识,有些人未曾谋面,有些人还通过信。但是,你们不一定很了解我对文学家、艺术家的感情。记得那年冰心老人去世的时候,我在夜里赶到了北京医院,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她的女儿拿出一个笔记本让我签个名。我非常尊敬老人的为人,喜爱她的作品。她是一个有风骨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爱心、有感情的人。2003年,我到上海看望巴金先生的时候,他已经不太清醒了。我过去读过他的不少作品,那本《随想录》出版后,我读了受到极大的震撼,感到那是一部写真话的著作。吴祖光先生病重期间,把新凤霞先生画的一幅牡丹送给我。我不懂得画,但也觉得好,  相似文献   
9.
吴因易 《民主》2005,(12):38-38
惊悉中国文坛巨匠巴金 老人逝世,心情万分沉痛。回 顾巴老一生,都为人民而创 作,他的文学生涯,与祖国和 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从青年 时代起,他就开始了追求真 理,向往光明、为祖国和人民 不懈奋斗的革命历程。无论是 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还是抗 美援朝的前线采访,他都用亲 切感人的笔调写下了大量的 小说和文艺通讯。从1929年 初《灭亡》在著名文学刊物《小 说月报》上发表而走红,三四 十年代的《爱情三部曲》、《激 流三部曲》,五六十年代的《英 雄的故事》、《生活在英雄们的 中间》以及八九十年代的《随 想录》、《再思录》等,在广大读 者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 发一种特殊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朱远祥  李修文 《民主》2020,(3):53-55
澎湃新闻:从"封城"至今,您的个人生活和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到今天为止,您出门了吗?李修文:我和所有在家隔离的武汉人都没有区别,这些天来百感交集,各种复杂的情绪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不仅关注自己的内心,也尽力体会别人的内心。朋友们邻居们,那些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个病人和一个非病人,他们的内心是不一样的,更不要说已经死去的人。我想,这也恰恰是作家这个职业的职责所在——感同身受、深思、理解,然后记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