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范立强 《当代广西》2014,(24):20-22
在离北海市合浦县城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被树林、稻田包嗣的小村落,叫蛟龙塘村,众多麻风病康复者居住其中,故又被称为麻风病康复村。在过去的20年里,从北海市麻风病院迁到蛟龙塘村的康复者中,有将近40位老人去世,但其中的50%,不仅仅是因为病痛而是畏于社会歧视及孤独,而选择弃世。  相似文献   
2.
李耀曦 《春秋》2009,(6):33-34
齐鲁大学麻风病疗养院建成于1929年6月24日,位于南圩子外齐大校园东南角(原南圩子门外117号),占地16亩(1万平方米)。院长是美国人海贝殖、副院长是中国人孙吉祥(字愿慈)。它原本是山东省政府、济南基督教自立会、齐鲁大学和英国麻风学会的一项合作计划。1926年开始启动.因政治动荡而延迟两年多。麻风病院耗资22500银元.山东省政府出2500银元购地费,英国麻风病研究会提供2万银元.  相似文献   
3.
任维东 《今日民族》2002,(12):19-20
一位是好“摩雅”,一位是“女神探”,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经历,两位十六大少数民族的基层代表用崇高的敬业精神,演绎的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和令人敬佩的工作业绩。  相似文献   
4.
2012年2月,南川区皮肤病防治院。 “麻风病是能够冶好的!”病房里,68岁的义工艾万珍陪着一位刚入院的病人,不停地念叨,“我也得过麻风病,现在全好了!”“你不信?我是被刘院长救活的!”在病人怀疑的目光中,艾大婶讲出了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日前,最新一期台湾《慈济》月刊飞跃海峡,送到原常州纺织工业学校校长金小坡手中。刊物用整整35页的版面,追思了一位从常州青果巷走出的老人--金义桢的人生传奇。他是金小坡的哥哥,30岁不幸患上麻风病,受尽折磨,最终,却享有常人不易企及的92岁高寿,还被许多台湾人尊为"菩萨"。金小坡告诉笔者,自己两三岁时,日本鬼子打散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哥哥原本在他脑海里丝毫没有印象。上世纪80年代,一个"台湾哥哥"从天而降,掰着手指一天天算,老哥俩78年一共只相处了短短54天时间。  相似文献   
6.
因为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认识的加强,征服、控制瘟疫的时间正在缩短。  相似文献   
7.
杨璐 《法治纵横》2011,(8):58-61
“他们还没有长大就没有未来。”从第一次踏足麻风村。台湾女记者张平宜就关注如何让在麻风村长大的孩子回归社会的问题。她不是简单写文章呼吁。而是干脆辞职、放弃原本优越的生活投入到麻风村孩子的教育上来,用一个母亲的心情去关怀抚育这些弱小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1983年春天,73岁高龄的著名医生马海德获悉两大喜讯:一是在刚刚闭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另一喜讯,则是来自海外。他被国际麻风病医治年会授予“1982年达米恩——达顿麻风病防治奖”。  相似文献   
9.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以麦肯锡7S模型为框架,系统地对麻风病康复村志愿者广州高校联盟的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和共同理念7个要素的进行分析,探讨该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0.
翟晓义 《世纪风采》2008,(11):44-46
位于南京紫金山脚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集临床、科研、防治和教学为一体的国家专业机构。其皮肤病、性病、麻风病临床和科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