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延安鲁艺的音乐工作反映了时代精神和进步文化,加强了音乐艺术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实践,并结合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形式,开辟了中国新音乐发展的道路,为新中国建立后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台湾光复后,在大陆赴台文化人和台湾本省籍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曾出现持续数年(1946—1948)的传播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文化“风潮”。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1948年许寿裳遇害后,左翼文化力量受到国民党当局打压,从而使得这一波的“鲁迅风潮”开始消退。这一时期,台湾的《民声日报》、《天南日报》、《民族报》、《台湾新生报》、《联合报》构成了一个由尊崇鲁迅到贬抑鲁迅的发展链条,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台湾“鲁迅风潮”的消退和国民党退台之后“反鲁论述”兴起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个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定位上,鲁迅始终是将自己当作人民大众当中的一员,他从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多么重要,在看待名誉、地位方面,将自己看得十分平常。鲁迅确实当得起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这一称号。  相似文献   
4.
从外国的渊源来说,鲁迅的文化批判、进化论、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尊重等,都受到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与西方尼采哲学等的影响,其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也可在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找到来龙去脉。在中国的文化渊源方面,“文以载道”、人和文的一致、反省精神等传统思想在鲁迅创作中多有体现,而鲁迅艺术上的诗化体式、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及精警传神的语言等,也无不与中国诗的传统和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鲁迅提倡"直译"之法,表面看来是对"近世名人"即林纾等人的反驳,但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本文即从语言、文体、"译经意识"以及时代转型等四个方面进行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热爱美术,他构建的文学世界因之也有了鲜明的色彩感。在鲁迅的色彩世界里,他喜欢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突出色彩的质感;常常大块涂抹,不做工笔细描。这些特点分别源于他反对温和静穆,提倡“力之美”和以简约为美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7.
鲁迅独特的叙述语言构筑了特殊的情节模式 :受事者 被吃 ,从而使得情节弱化成为可能。同时 ,他或突出叙述人的作用 ,强化叙述动作 ,或直接运用场景转换 ,有力地支撑了小说的结构。他的描写语言透视人物的内心 ,着力于“显示灵魂的深”,展示了深刻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