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鲁艺的音乐工作反映了时代精神和进步文化,加强了音乐艺术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实践,并结合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形式,开辟了中国新音乐发展的道路,为新中国建立后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Research on presidentialism has long assumed that presidential impeachment is a rare event, made difficult by design in order to enhance government stability. However, the experience of Third Wave democracies suggests that more presidents have been targets of impeachment attempts than the literature might lead us to expect. In this article I seek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make directly elected presidents more or less vulnerable to impeachment attempts in Third Wave presidential democracies from 1974 to 2003. I find several factors that mobilize deputies against the president: presidential involvement in political scandal, strong presidential powers, and a hostile civil society. Presi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fend off such efforts when their party commands a higher share of seats. I also find that popular protest against a president helps to prompt a congressional impeachment drive. Frequent efforts to resolve presidential crises via such legal procedures may explain in part why extra-constitutional mean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have become a less attractive option in new democracies.  相似文献   
3.
台湾光复后,在大陆赴台文化人和台湾本省籍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曾出现持续数年(1946—1948)的传播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文化“风潮”。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1948年许寿裳遇害后,左翼文化力量受到国民党当局打压,从而使得这一波的“鲁迅风潮”开始消退。这一时期,台湾的《民声日报》、《天南日报》、《民族报》、《台湾新生报》、《联合报》构成了一个由尊崇鲁迅到贬抑鲁迅的发展链条,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台湾“鲁迅风潮”的消退和国民党退台之后“反鲁论述”兴起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颠覆与捍卫:《再别康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对翡冷翠、对日本的历史、对欧洲的文化是那么醉心、那样痴迷?为什么认为中国“本无可恋,近来更不是世界”?以其代表作《再别康桥》为例,从诗作在形式上对传统的捍卫和在诗性精神上对传统的颠覆两方面,去理解诗人内心的焦灼与矛盾,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这位被称为“中国的小布尔乔亚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得益于本国的高速发展和积极的对外传播,韩国的国家形象在近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一个经济落后、军人专制、南北对峙的形象,转变为以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南北和解、活力动感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形象。韩国经验的启示在于:一,国家形象提升的基础是国力的提升,对外传播工作的实质是把这一情况适时准确地告知传播对象;二,国家形象的定位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方向一致,由适当的机构统筹协调国家形象建设工作,切实贯彻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与此相辅相成的国家形象战略;三,对外传播要以传播对象为本,充分考虑外国人的真实感受,针对传播对象的特性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四,充分发挥跨国企业在国家形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个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定位上,鲁迅始终是将自己当作人民大众当中的一员,他从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多么重要,在看待名誉、地位方面,将自己看得十分平常。鲁迅确实当得起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这一称号。  相似文献   
7.
从外国的渊源来说,鲁迅的文化批判、进化论、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尊重等,都受到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与西方尼采哲学等的影响,其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也可在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找到来龙去脉。在中国的文化渊源方面,“文以载道”、人和文的一致、反省精神等传统思想在鲁迅创作中多有体现,而鲁迅艺术上的诗化体式、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及精警传神的语言等,也无不与中国诗的传统和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鲁迅提倡"直译"之法,表面看来是对"近世名人"即林纾等人的反驳,但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本文即从语言、文体、"译经意识"以及时代转型等四个方面进行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热爱美术,他构建的文学世界因之也有了鲜明的色彩感。在鲁迅的色彩世界里,他喜欢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突出色彩的质感;常常大块涂抹,不做工笔细描。这些特点分别源于他反对温和静穆,提倡“力之美”和以简约为美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10.
韩国政府在制定国家品牌形象战略的过程中,缺乏对国家品牌哲学和韩国文化美学的真诚反省。本文将探讨通过确立文化认同建立韩国国家品牌这一课题。为此,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考察传统文化和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第二,讨论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将传统文化的哲学和美学符号化的方案;第三,讨论关于通过传统文化和韩流的融合提升国家品牌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