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薛瑞泽  张志红 《思想战线》2000,26(2):132-136
魏晋南北朝时期寡居女性有的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熏陶而不愿再婚,有的受先秦两汉以来寡妇再婚以及北朝少数民族婚姻开放风气的影响而再婚.由于受门阀等级内婚制约,再婚双方都较为重视对方门第.男姓再婚虽然在礼法方面有许多限制,但在实际生活中礼法限制则形同虚设,但也有受传统礼教观念影响较深的男子终身不再娶.  相似文献   
2.
经学尤其《诗经》仍然是支撑魏晋文学的主流意识之一。在诗歌体式上,魏晋文学大量摹拟《诗经》,以四言为主;在诗歌题材和主旨上,直接摹拟《诗经》,创造出拟经诗、补亡诗、拟《诗》诗三种类型,复古之风达到了空前炽烈的局面;在艺术风格上,以雅颂为主、又以风入雅,从而对如何继承《诗经》的文学传统提供一次集大成式的探索,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中,佛教文化的交流构成了彼此间相互往来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这一时期往来或取道东南亚地区而来的中外僧人所带来的大量佛教经典及其译经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隋唐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佛教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散文家苇岸的极具生态性的自然观与人生观在其<大地上的事情>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能够以其宽厚博爱的胸怀去感受自然、接纳众生,并站在自然的立场上批判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病,因而具有深厚的生态哲学思想.他的写作是艺术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绿色文学的楷模,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他的散文应该能够跨入经典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程树德先生在法史学的定鼎之作--<九朝律考>中反复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南北朝分裂之际,中原律学,衰于南而盛于北.此观点影响久远,目前通行的法史教材中基本上都在复述这一观点.在阅读<九朝律考>的基础上,献上三点心得:北魏律之优未能一以贯之;南朝诸律并非无所建树;北周律并非无善可陈.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颇大的思潮之一,对文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宏观方面,“清通简要”的玄学特征开启了一代新的文风,并促进了文学与玄学的结合;微观方面,玄学对诗歌、文艺理论等文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7.
《阅微草堂笔记》属稽异闻之书。方法论上,《阅微草堂笔记》反映出实用主义与治学立场、正统政治伦理与学术理念的不自觉矛盾,而作者本人的思想则存在着汉学、宋学,事功、性理,实务与空谈,情与礼间的自觉调和。表现在作品中,实用主义羼入比例趋低,其真理价值遂从"积极的错误"升为至少是"消极的正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玄学、佛学、法家学说和儒学四个层次入手,剖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学世界观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对法和法学发展的影响。指出多元化的法学世界观是该时期立法和律学研究的基础,也是隋唐时期中国法律走向昌盛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唐诗中西域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期间西域民族的民族特征,也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维度的视角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这种文化也表征于唐诗中,集中彰显了唐诗中的西域乐器文化以及西域舞蹈文化。西域文化对于唐朝诗人创作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其形象思维的唤醒具有重要意义,其诗歌意象与文化历史载体记录不仅彰显了西域特质,也凸显民族融合的恢弘进程。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处于转型期,法学/学术同样如此,不同思想此起彼伏,甚为壮观,新道统法哲学就属于此中的一环。新道统法哲学主要包道统思想的研究和传统社会秩序构成原理的研究。但当下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传统秩序构成原理作为新道统法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存在诸多疑问的,因此需要加以反思、批判和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