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8篇
  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52篇
工人农民   55篇
世界政治   59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法律   100篇
中国共产党   381篇
中国政治   395篇
政治理论   128篇
综合类   65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bstra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nvisages law-like tendencies (‘scientific’ Marxism)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concurrently, a political praxis (‘active’ Marxism) requiring human intervention. These positions give rise to conflicting interpretations of Marxism: first to understand society, second to change it – to abolish economic exploitati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nessed a shift in the locus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to the economically dependent territories of the imperial powers. Socialist parties, when in power and adopting a Leninist political praxis, furthered modernisation and were successful in reducing economic exploitation.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and praxis components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apitalism. It considers post-Marxis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hanging class structure, the rise of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evolving nature of capital. Forms of domination, oppression and discrimination (bureaucracy, patriarchy, racism, militarism and credentialism) give rise to their own distinctive forms of power relations. It is contended that they should not be equated with Marx’s crucial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economic exploitation. Many current Marxist (and ‘post-Marxist’) writers adopt a ‘scientific’ position emphasising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The author claims that without appropriate political praxis, the resolution of such contradictions is unlikely to transcend capitalism.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与总体目标。从新时代的语境中加以分析,发现如今服务型政府建设还有许多不满足新要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服务范围、服务理念、服务主体和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针对上述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明确服务边界、牢固树立服务行政理念、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形成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应然选择。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结构不平衡,在党意识不强,农村干部本领恐慌,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需要通过选优配强带头人,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效能,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落实主体责任等路径,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促进全面从严治在农村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4.
从党的政策表述及当前实践来看,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形塑过程蕴含着“党建”与“共建”的双重逻辑。“党建”的出发点是巩固党的组织优势和执政基础,表现为基层组织体系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进而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准备条件。“共建”要求探索“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既要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共建”力量的联结和协调,也要保障多元治理主体的有效参与,同步推进群众自治、社会共治和公共服务。“党建”与“共建”的双重逻辑呈现,亦关联着社会治理研究范式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精神世界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诗 《行政与法》2006,3(5):58-59
建设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任务和目标。精神世界是人所特有的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当然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建设方式。对此,要加强研究和认识,分析精神世界结构,掌握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本文把人们的精神世界相对区分为三个层面,并对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指出了问题所在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思想学术角度看,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其核心理念是:全球化是难以阻挡的历史趋势;全球化进程由资本主义所开创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主导,它对非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前途会产生重要影响;融入全球体系是任何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存在,只有在与资本主义全球经济体系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主义的关联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想中,法治与社会主义的观念结合仅体现在未来社会发展的特定的阶段。法治与社会主义的现实统一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在新世纪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吉布森和格雷汉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在其合著《资本主义的终结》中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解构了原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方式。主张打破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二元对立中资本主义类似于男性的等级优势和霸权地位,寻求性别和阶级的多样化联合,力图解构全球化中假定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男性霸权。  相似文献   
10.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必要前提;正确分析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则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