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4篇
  免费   46篇
各国政治   102篇
工人农民   40篇
世界政治   5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7篇
法律   298篇
中国共产党   178篇
中国政治   443篇
政治理论   165篇
综合类   4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tragedy of September 11 highlights the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he real and measurable capabilities possessed by one state, and the almost inevitable resentments which the possession of those capabilities engendered in other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not to interrogat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arguments of American decline. Nor is it to speculate at length about September 11th. It is instead to set the scene and try and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America's transition from presumed crisi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o new self-confidence in the 1990s—a self-confidence that some now feel has been shattered by the events of September. While there were important structural reasons why the United States was unlikely to go the way of other powers, it was a peculiar conjuncture of mainly unforeseen developments that combined together after 1989 to improve the U.S. position within the world. We will then move on to discus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characterizing this position. Here, we will mount a defense of the somewhat contentious notion of "hegemony" While recognizing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idea, it will be argued that as a concept it has serious intellectual advantages over its various theoretical competitors. If nothing else, because it focuses on the American role within the world system, rather than just its statically defined position, it is theoretically more suggestive than the less dynamic idea of unipolarity.  相似文献   
2.
世界五大文化圈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世界文化简单地分为东、西两大板块的观念应当改变 ,东、西文化并非从来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世界文化之源在东方 ,地中海是历史文化的漩涡 ,在此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五大文化圈 ,即佛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游牧文化圈。五大文化圈处于互动关系 ,相互接触、碰撞、渗透、交叉 ,甚至挤压、重叠  相似文献   
3.
注重文化建党既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 ,又是新的历史条件对我们党提出的新课题。以创新精神解决文化建党在新世纪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胡开忠 《法律科学》2007,25(3):3-10
保护和弘扬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多样性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形成,片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则会破坏文化多样性.反过来,文化多样性为知识产品的创作提供了源泉,为知识产权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改革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持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以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房福贤  孙峰 《理论学刊》2007,(11):117-122
就山东的地域文化来说,占主流地位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象,体现着民间色彩的"好汉山东"形象却更为人们所认同、流传更广泛。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水浒传》的传播有着极大关系。《水浒传》不仅在"好汉山东"这一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以其特色鲜明的英雄叙事传统,深深地影响了百年"好汉山东"的文学想象与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课程知识观,如把课程知识作为制度化知识,作为化资本,作为法定化等等。制度化的教育必然要求一种制度化知识与之相适应,课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资源和化资本,成为人们增强支配性地位和获得权威的途径。课程作为法定化,它代表统治集团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当代人们更寺地把知识理解为价值性的、个体性的、情境性的与过程性的,而不是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从而确立了建构性的课程知识观。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类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化发展呈现融合性趋势,具体表现为物质化与精神化融合的趋势,大众化与小众化融合的趋势,市场化与精英化融合的趋势,外在化与内在化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矛盾体系,是整合与碎裂、一体化与分离化、世界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场。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是必要的,但推到极端刻意强调文化本土化、文化民族主义及发展为文化沙文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将导致文化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影响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甚至将脆弱的地球村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展开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消除偏见与冲突.是21世纪地球村公民生存发展的智慧选择。  相似文献   
10.
宗教关于妇女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婚姻、品行等问题,均有许多看法,具有二重性,既有尊重妇女、符合主流社会规范的观念,也有贬低妇女、妨碍妇女发展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宗教的妇女观对妇女的现代化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宗教的妇女观对妇女现代化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有助于妇女实现观念、行为、人格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