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AS local government debts pile up,there are concerns about the effects on the Chinese and world economy.To evaluate the risk posed by such debts,the State Council in 2011 and 2013 instructed the National Audit Off ice to comprehensively examine the debt status of regional government bodies.The two audits–one  相似文献   
2.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本质体现了实现刑罚与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实现国家刑罚的同时要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权保障。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对刑事强制措施的采用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和程序,但该制度仍存缺陷及不足,有必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邵亚萍  杨吉 《行政与法》2004,(11):109-112
担保物权的竞合,变称职物的提担保竞合,是指在同一标准上存在不同种类的担保物权,此时应以何类担保物权的效力优先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在《担保法》及其他法律中均没有作出规定.与此同时反观我国民法学界,对担保物权竞争合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司法实务中的法律缺席以及理论研究上的止步,于是以此为契机,我想通过本文写作以及对担保物权竞争合存在现象的研究,希冀能在理论上建构出一条最终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逐步展开被害人救助工作试点,虽然离完善的国家补偿制度距离尚远,但对制度设计的细节问题仍应提前研究。被害人补偿的正当性难以通过国家保护不力或社会风险分担予以说明,在规范语境下其正当性在于社会型国家的宪法目的设定。国家责任在补充性之外兼具福利性,因而补偿对象的关键特征为生活陷入困境,而不限于故意犯罪、暴力犯罪或身体伤害犯罪,补偿范围可分为保障性与补充性两部分,应以不同标准区别对待。过错被害人从事实与规范的角度可分为六种类型,对其补偿的扣减或拒绝,总体原则是保障性补偿须谨慎扣减,补充性补偿可灵活掌握,以务实的态度更好地实现国家补偿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相较成熟的域外保释制度从程序设计来看,缺乏人权保障原则,在立法思想上仍体现为“权力本位”;从法条表述而言,适用对象上具有“职权型”和“核准主义”的特征;且法律法规解释存在表述不规范、法条之间不和谐之处。建议转变法律观念和立法精神,完善制度,建立统一的保释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新体制下的公证赔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第13条对我国公证赔偿制度作了框架性的规定,但这条原则性的规定并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理论界对公证赔偿的诸多问题亦众说纷纭。文章对公证赔偿的法律属性、归责原则、构成要件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保释制度与我国的取保候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我国取保候审并没有国外保释制度发展得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取保候审适用率低、保证方式欠缺、决定主体分工不详、取保候审功能异化、重复取保等。基于对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的考察,应在对国外保释制度借鉴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如何将挑战变成机遇是目前面临的关键任务.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贸易政策的调整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重点论述了调整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周伟  邵尔希 《现代法学》2007,29(1):154-161
保释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羁押替代措施。在欧美法治国家,保释是常态,羁押是例外。取保候审是我国《刑诉法》规定的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因应刑事司法中保障人权的趋势和要求,扩大适用非羁押措施是刑事司法改革内容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社会状况下,囿于文化传统、民众心理、司法体制、物质基础、社会控制手段等因素,扩大适用取保候审存在诸多困难。认识和面对这些困难,以做出正确的改革选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作风素质和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党建工作水平的高低。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抓住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